照顧自己,做生命的肥料
遠遠地觀看黃宇君,她好似一顆寧靜的星體。裁縫衣物、植物染布、山邊取水、烹煮好食、劈柴生火、醃漬發酵,緩緩地生活節奏。登上她這座星體的人,會感覺到一團慢活的熱氣圍繞腳踝,步履慢下來了,不知不覺也度日她的如年,只怕思凡。
她是第四年務農了,在此之前從事社工,是一份幫助他人的工作,卻因為繁忙而折損了自己的精神,只剩肉身為「活著」不停地運轉。偶然的機會下,在就學的城市裡幫農,也在家鄉的農夫市集擔任志工,引領她回到宜蘭的土地上務農。她持續地省思社工的身分與責任,究竟在她生命中,社工的意義為何。當逐年、逐年地將自己種回土地後,她終於領悟社會工作的源頭要回到自己好好地生活、認真地經歷當下的一切,如此照顧好自己後,才有能力照顧別人。
照顧自己的方式,猶如她照料農作一般,採取自然的農法。「手作,給人機會慢下來,療癒內在心靈。我總是提醒自己,日常生活中盡可能減少機械工具的使用。大型、插電、吃油的機具,為人們帶來快速便利,卻也讓人忙碌於做更多事情,而失去過程的樸實與美好。」
順其自然就能產生幫助別人的力量,一如四季的法則,在春天種下的洛神,到了秋天便開花結果。她採集美麗的紅色漿果,在老宅裡的大灶上煮果醬。她與大學的學弟德浩,嘗試用果醬友善土地與人群,邀請大家透過購買洛神果醬,來支持社會福利單位,與系上的花蓮工作隊。
善的循環,種什麼做什麼
在宇君這座星體上,所有生命存在的軌跡,都有一套循環法則,彼此相映,環環相扣。她舉閱讀《阿納絲塔夏》書中有所感觸的啟示:「把你想說的話告訴土地,祈禱作物長得好,土地就會和你連結,長出你需要的元素。」她做加工品的想法,也是如此:「我期許加工品食材,來自自己的田地,農產品就會產生能量。」於是乎,種洛神花,做果醬;種米,發酵米麴,進一步做成豆腐乳;種黑豆,做醬油。
每逢盛夏,製作醬油的前夕,她便驅車前往海邊撿拾漂流木,為了燒柴煮醬油而準備。「我覺得從頭開始,取材大自然的東西,這樣的感覺很好。大自然可以無條件地接受人類,我們為什麼不能寬容地接受別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有許許多多課題,人與自然相處相對輕鬆、自在。」
喜歡與自然相處的宇君,愛採集野菜來煮食,也以野草來調解身體上的症狀。例如春天時分,盛放的鼠麴草用來製作草仔粿,應景清明節。初夏五月,經日下田除草,便以車前草煮茶解熱。田間除草而得的尖瓣花、疏苗而來的芝麻苗等,清炒加菜。冬日夜晚,以曬乾香茅草燒熱水泡腳去寒。
從植物身上得到的照料,也反應在她的個性轉變上。務農以前,宇君的個性原本急躁、好強。田間的修行,讓她逐漸趨於嚮往的寧靜、緩慢。她說:「只要思想純淨地去想像,心之所向的畫面細節,有天就會真實呈現。」正慢慢醞釀、構思理想山中生活的她,投射出看似微小卻明亮的星光,默默地照亮她周遭的親朋好友。
《漬物語》
作者:陳怡如、沈岱樺
出版單位:大塊文化
出版時間:2016年10月
ISBN:978-986-213-739-0
春夏秋冬,東西南北,
等在季節裡的人,
同為美好生活練習,
一起漬入新故事。
從北到南,從海洋到山野,從春天到冬天⋯⋯漬物,是旬菜,季節的恩典;是土地,陽光雨露的滋養;是惜物,多則存,存則豐;是人情味,古老的生活智慧傳承;是生活風格,樸素、簡單、與節氣過生活;是態度,天然的尚好,自給自足,分享有無。
※ 本文轉載自 《漬物語》,轉載文章請洽大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