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01日
摘錄自2016年12月1日東網專訊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江西官方為解決鄱陽湖湖水乾涸問題,計劃耗資130億元興建水壩,進行人為蓄水,有關公示資料上月23日在官網發布,引起環保界大為反對,質疑人為做法會矯枉過正。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亦繼兩年前,再度撰文批評工程會對水質、下游沙泥量、魚類多樣性、長江江豚和候鳥等造成不確定的影響。
據了解,近年由於長江中上游與鄱陽湖流域內水利基建、氣候變化,以及挖砂、過度捕撈、水資源過度利用等影響,鄱陽湖出現了極端的水位和局部水環境問題。而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爭論多達十四年,至11月23日再度提上議程,展開為期十天的環境評估第一次公示,計劃引起中外環保人士和生態學者反對,質疑人為做法會矯枉過正,破壞生態 。
WWF的文章指,工程擬建的魚類洄游通道、豚類遷移通道建設方案在內地並無十分成功的先例,無法確保消除巨大的生態風險;對濕地而言,自由連通的江湖關係遠比人為控制的水位線更重要,水文波動帶來的生境異質性和食物豐富度是鳥類多樣性的基本保障。
江西省水利廳、江西省鄱陽湖水利樞紐建設辦公室就此回應,強調該工程已進行了多方面的調整,使其對生態環境保護「利大於弊」,其產生的次生影響只要通過科學合理的調度,就可以降低和減免。
WWF則認為,工程建設方案應該是緩解各種壓力的方案之一,但絕對不是唯一方案,「現有的科技手段、資金投入、人力資源、政策保障完全可以用創新的方式解決現有的環境與發展的雙重壓力。」
文章結尾放棄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方案,避免擬建工程給鄱陽湖流域和長江中下游帶來的生態、社會和經濟負面影響。並強調政府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要行動起來,積極尋求無壩(閘)替代方案解決鄱陽湖枯水期所面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