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藜轉型 產量倍增 成原鄉「紅寶石」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紅藜轉型 產量倍增 成原鄉「紅寶石」

2017年02月03日
摘錄自2017年2月2日聯合報新竹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新年開春旅遊,不少人走訪屏東或台東,只為一睹紅藜麥豔麗花穗在綠田間閃耀。有「穀類紅寶石」之稱的紅藜麥,是原住民食用百年以上的傳統作物,具營養價值和抗氧化效果,隨著追求養生的飲食潮流,近年更成國際間熱門養生食物。 計畫主持人、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副組長李士畦指出,一開始為了取得當地信任,設下必須在3個月內增加產量目標,團隊從建置作物栽植管理系統,到把廢棄稻殼加入土壤的「生物炭技術」,並調節土壤酸鹼度到達適合紅藜的生長環境。不到一年每分地產量就增加二至三倍。

李士畦說,在原民會支持下導入「農業六級化」計畫,發展原鄉特色產業,不只產量翻倍,紅藜品質也明顯變好,讓這項不施任何化學藥劑的生態農法,成本比慣行農法低,收益卻明顯增加,農民信心倍增。 工研院正逐步推廣種植紅藜,自屏北的三地門、霧台、瑪家鄉,到屏南的獅子鄉,都可見紅藜的蹤跡,現有種植面積約30公頃,占全台紅藜種植區域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