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刊登於《自然氣候變遷》期刊的論文警告,在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瀕危紅色名錄中,有47%陸地動物和23%鳥類受氣候變遷影響,遠高於過去所知,總共超過700種瀕危哺乳動物和鳥類,已經明顯受到氣候變遷的負面影響。其中,受氣候變遷衝最大的物種分別屬於靈長類和有袋類。
而紅色名錄目前只有7%哺乳動物和4%的鳥類,其瀕危原因包含「氣候變遷和極端天氣」。
演化所致 靈長類、有袋類最不易適應溫度變化
研究者開發出一種模型,可以比較動物體重和其他特性及氣候的改變,如溫度。
「透過這個模型,我們推估出陸地(不含飛行者)瀕危哺乳類(總數873種)的47%和瀕危鳥類(總數1272種)的23.4%,至少在分佈上可能已經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論文指出。
研究顯示,靈長類和有袋類風險特別高,因為牠們通常棲息熱帶地區,過去數千年來氣候都很穩定,而只有囓齒和食蟲動物兩種哺乳類,會因氣候變遷受益。牠們的繁殖速度最快,未演化成僅適應某種特殊棲地,通常居住在洞穴中,不易受到天氣變化影響。
「許多靈長類和有袋類已經演化成僅適應當地特殊氣候,一旦環境快速改變或是發生極端氣候事件將難以因應。」作者寫道,「此外,靈長類和大象繁殖速度非常慢,不利於快速適應環境變化。」
動物越挑食 受氣候變遷影響更大
氣候變遷影響動物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植物分佈改變。
「降雨或溫度季節性減少的地區,植物物種適應的氣候範圍變窄了,可能發生植被改變,連帶改變了動物的棲地,」文章指出,「越挑食的動物,也越可能受到氣候變遷的負面影響。」
「我們的發現和過去針對一般滅絕風險的預測因子所進行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飲食範圍越窄的物種,越不會開發資源、適應環境和壓力。」
鳥類提前下蛋 哺育期找無食物
居住在寒冷山區的鳥類風險尤其高。「棲息在高海拔、寒冷地區物種難以遷徙到更冷的地方,躲避溫度增加,滅絕風險相對高。」
此外,高溫還使得鳥類下蛋時間變早了。
「棲息在寒冷環境的鳥類,受溫度變化影響更鉅,可能導致哺育幼鳥的時間和食物的高峰期脫勾。」論文指出。
參考資料
- 英國獨立報(2017年2月14日),More than 700 species facing extinction are being hit by climate 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