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院週四(23日)公布「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其中關於水環境建設部分就要砸下2500億,卻成為各縣市爭相以親水、景觀名義大舉水泥化河川,「水質沒改善,臭卻華麗的水岸又有誰會想去?」水患治理監督聯盟梁蔭民如此反問,認為該做的是下水道與水源區治理,才是花在刀口上。
梁蔭民分享參與多年的「北宜高坪林行控中心水源區保護共同管理協調會報」經驗,認為既然人人羨慕翡翠水庫的水質,那麼這個機制的確可以效法的地方。
北宜公路由於通過翡翠水庫坪林地區的水源地,要不要在坪林增設交流道,曾經遭遇論戰,最後在2006年的環差審查中,以限定每日4000車次、成立「共同管理協調會報」作為把關機制。
此會報執行監督委員會由學者、民間團體、政府單位共同組成,每三個月開會,並且至今已經運作了10年。除了監控車流、水質、空氣品質數據外,也與當地既有的茶園、養鹿場合作,尋求更友善環境的經營模式。
梁蔭民指出,目前雖然如淡水河、高屏溪等流域,有在推動「流域管理」,但卻落入「雖沒解散但是也沒動作」近乎休眠的狀態,反觀翡翠水庫這個坪林水源地,卻是以範圍小、有錢、有人的優勢,反而掌握了重點之處,也能有成效。
這一段北勢溪流域,包括了雙溪、平溪、石碇及烏來,當地著名的產業產業即是「茶」。梁蔭民指出,「台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在當地居民眼裡,如同一個「小行政院」,因為除了車輛總量管制、環境監測外,土地超現與違規利用、違建查報等也都受到積極管制,而且每3月在共管會報討論、並受監委會監督。
「先縮小範圍,掌握集水區、水源區。」梁蔭民認為,流域治理的面積一大,甚至橫跨縣市區域,當然會面臨困難,但是若先抓住關鍵的集水區、水源區,則就較好處理,例如翡翠水庫的集水區,居民不過3、4萬人。即便30年前北特局開始管制時,居民也是抗爭不斷,但如今當地的有機茶、水梯田,不只公部門在推動,也也民間團體如藍鵲茶、坪林山外山也陸續參與,並在北特局提供補助的狀況下,研發了有機茶豆腐乳、豆腐、豆乾、巧克力、茶凍等加工品,讓坪林茶更多元,也讓產業與水質保護朝同一個方向共榮。
梁蔭民另提優養化問題嚴重的德基水庫,指出問題就出在流域內的水源區高山蔬菜盛行,大量的農藥進入水庫所致,那麼應該效法坪林經驗,輔導農民改良耕種模式,才是有效率的治理。梁蔭民強調,既然行政院有幾千億要投入,那麼絕對是要用在下水道與水源區治理上,讓污水不要流入河川,才能得到好的水質與生態,遠勝過華而不實的水泥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