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護樹就是最佳環境教育 民生國中做出典範 | 環境資訊中心

校園護樹就是最佳環境教育 民生國中做出典範

【2017‧當你種下一棵樹】系列報導

2017年04月03日
本報2017年4月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每年春分後的一個月內,是最適合植樹的時間,也是各地忙著新植、補植樹木季節。而台北市民生國中也在此時,幫學生上了一堂特別的校園植樹、護樹課,一群七年級生在林務局與民間團體協助下,為長期陪伴的校樹盡一份心力。

林務局2016年啟動校園護樹計畫,第一個加入的學校就是民生國中,3月30日這天正是成果發表之日,學生分成八組,要用下午兩節課的時間,跟著專家實作,印證這半年來學到的護樹概念、知識與技術。

校長陳建廷把參與課程的學生聚一起,他期許大家,未來無論從事任何工作,都能將愛樹愛地球的觀念發揚光大,「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大家要盡量做好,身為未來的世界公民,一定要落實這個義務!」校長說完這番話後,同學們精神奕奕的從事各組分配任務,將各區整理一遍,從鬆土、植栽、整理、包括如何修剪,完整學習;過程也出動了升高機,讓學生備感新鮮。

細心觀察學修枝  樹好人也好

校內一處由幾棟建築圍起來的中庭,種滿了台灣欒樹。這天的工作除了要為幾棵枝幹較為雜亂的台灣欒樹修枝,而受硬體設施包覆的樹穴,則需移除一部分設施,以空心磚圍邊,補上客土,加高土層厚度及有機質。

林務局請來七星環境綠化基金會的高手替學生上課,說明修枝原則和原理:修剪側枝是為了讓養分往主幹輸送,否則這棵樹可能因養分輸送不及,從上面的樹梢逐漸乾枯。當然也不忘提醒鋸子使用原則,與一旁的老師一起關照學生的注重安全。

七星基金會講師說明修枝的重點。攝影:廖靜蕙

經過幾次練習,七年二班的孫菀茜主動舉手爭取鋸樹,他花了一些力氣,才將欒樹一邊的側枝鋸除。問他是否喜歡?他回答,「好玩!」這樣鋸會不會影響樹木?對樹有傷害?「是多餘的(枝幹),不會(傷害樹)啦。」孫菀茜勇於嘗試之餘,沒有忘記專家的教導。

修樹對樹的生長好,也增進人們親樹的安全性。校園是孩子密集行動之處,更需細心觀察需要處理的枝條。

羅東林管處作業課長傅正儀表示,有些看起來細弱的枝條,掉落時重力加速度的威力卻十分驚人,有些枝條表面看起來好好的,其實裡面已經腐朽,經不起輕輕一觸便會掉落。

這些觀念,孩子都能透過實際接觸來學習。七星基金會組長游象君強調,「這些孩子自己整理過,一定特別有印象,曾經修樹、護樹,這些概念就會留在腦海裡,也自然而然懂得不儘是種樹,還要護樹!」

孫莞茜觀察鋸掉的台灣欒樹枝幹。攝影:廖靜蕙

種樹修樹之外  還要學植栽配置

校內另一處中庭,種植著參天的大王椰子,這裡的土經過前幾次施作,將地面表層的水泥磚塊改客砂土,原來不適合栽植的硬基地,經過利用中耕機將有機細屑(落葉、碎木)和土壤充分混合後,土質明顯改善。

孩子在這邊學著墊高土壤層,做成立體的畦,種下灌木和草本植物。他們在泥土邊專注地攪動、挖洞、放置植栽、或用手親拍土。他們發現和泥土之間原來有這麼多動作可以連結,笑聲、叫聲、談話聲量都不自覺地提高,洋溢著興奮之情。

傅正儀說明,「樹種了,要管理維護,還要加上美感的元素!」除了讓學生能回答「我該怎麼種植、修剪綠籬」外,希望也能培養植栽配置的概念。

這裡中庭原本就有椰子樹,不須再經營古木參天的感覺,而改為較能放鬆、減少壓迫感的視覺效果,「不希望從二三樓看出去是遮蔽的感覺。」因此,經營重點以山櫻花以及五葉松兩棵喬木為主,周圍的樹種則不能高於或搶過這兩株樹。

而學生也學習到,選擇樹種時必須計算陽光有多少。這裡每天可以接受陽光的時間約莫3小時,受光度有限,陽性樹種在這裡可能就不適合。

結合環境教育  建立校樹維護專業

校樹常陪伴學生學習,留下美好回憶。但一般人都以為樹種下去就好,但是在學校裡,種下一棵樹之前,樹種選擇要考量本土樹種、土壤型態、景觀以及方便管理等特性;適地適種之後就要持續維護,掌握健康程度。

這些都需要專業團隊的協助,林務局如何協助民生國中的?

羅東林區管理處處長長林澔貞說明,合作計畫一開始先進行校樹健檢,發現主要現象是樹形雜亂無章,以及有一些病蟲害、褐根病;健檢之後,與學校共同規劃出每個區塊的維護重點,接著邀請宜蘭大學教授林世宗、七星基金會等學者專家協助講解、現場操作。

學校也希望能讓學生親身體驗學習,因此,選定七年級學生為配合對象,逐項完成校樹的改善。

「一般學校通常植樹之後,維護上只有澆水,其他方面維護照顧則受限於經費人力而較為缺乏。」林澔貞說,希望未來以民生國中為示範點,提供各個學校觀摩學習的場域。

「即使野外造林樹種,都必須撫育管理」,何況是校樹。林澔貞補充說明,因為校樹的特性是親人,若放任其自然生長,不僅在景觀上就顯得雜亂,枝葉、根系都可能影響光線、視野以及學生活動空間,更遑論如高大的椰子樹,平時的落葉、甚至颱風時傾倒都可能會傷人。這都需要管理,目前國內推動的樹藝師,就是這方面的專家。

但由於學校不可能編列太多預算在護樹上,因此校內人士的觀察與判斷十分重要,這項校園護樹計畫,能初步提供學校快速診斷、處理的建議,哪些情況需立即處理,有些情況則持續觀察,到一定程度再邀請專家集中處理,讓資源能有效利用。

此外,不只讓學校具備護樹能力,在民生國中,更示範了此計畫和環境教育接軌。陳建廷說,讓學生「從做的過程中,內化植樹、護樹的概念,這比講解30遍來得有效。」

「環境教育是未來每個公民都要有的概念,這個概念若能深植孩子內心,未來在生活、事業上,都能發揮影響力,我認為是未來世界公民應有的思維和責任。」他期待民生國中護樹的經驗得以傳承,並和其他學校一起打造成為都市之肺。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