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當你種下一棵樹】系列報導
中樞植樹年年都舉辦,但是今年卻選在保安林地。中樞植樹活動昨(12日)於台灣最北端的新北市石門富貴角舉辦,首度在保安林地內植樹。副總統陳建仁(大仁哥)感性致詞指出,植樹不是只有這一天,造林也不只是政府的工作;期待在好的政策引導下,民間、企業、乃至於個人,齊心合力成為森林防衛隊,建構台灣國土綠網,成為宜居家園。
陳建仁表示,今年植樹節選在台灣本島的最北端,從種下一棵樹開始,復育建構我國海岸保安林,為國土保育而努力,既創新又深具意義。
正當地球暖化問題日趨嚴峻之際,世界各地許多海岸開始遭受侵蝕與災害,對於居民生命財產及國土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脅。陳建仁認為,四面環海的台灣,更應強化海岸地區對季風侵襲及自然災害的防衛能力。
去(2016)年11月4日正式啟動生效的「巴黎氣候協定」,72個國家完成國內法制流程,為在2100年以前減緩地球暖化速度,阻止氣溫上升超過2℃。陳建仁指出,台灣雖非聯合國會員,仍主動將減量目標設定2030年以前國內溫室氣體排放量減量50%。
今年3月預計全台保安林會種下一萬餘株樹苗,是我國針對氣候變遷調適行動的具體展現,也是台灣身為APEC會員國,為達成2020年前APEC地區森林面積至少增加2000萬公頃的「雪梨宣言」之努力。
「植樹造林不是只有3月12日這一天,實際上每一天都是可以努力的目標,植樹造林也不只是政府的工作,要有更好的政策,讓民間團體、企業、乃至於個人,能夠積極認領造林活動,並且教育國人正確保護土地環境的責任。」陳建仁說,只有大家齊心合力,才能建構台灣成為綠色家園。
農委會林務局各林區管理處,也將在轄區保安林地內同步植樹,總計會種下一萬餘株各類本土樹苗。除了能縫合保安林破損處,更可讓海岸綠帶延伸到內陸地區,甚至串聯起濕地以及河川,構築台灣的國土綠色網絡,成為因應氣候變遷最堅實的防線。
此次現場手植的樹種為台灣北部接近基隆海岸地區常見的厚葉石斑木Rhaphiolepis umbellata,薔薇科石斑木屬成員,是台灣北海岸原生防風林種,也是一種蜜源植物,耐鹽、耐旱、並具有抗強風和空氣汙染的特性;不但開花時能吸引蜜蜂採蜜,果實還能誘鳥,因為兼顧復育蜜蜂族群及棲地,對建構海岸綠色長城有很大的幫助。
此時正值花期,一些樹上已經可看到其粉紅與白色相間的花朵,不時有蜜蜂前來採蜜。厚葉石斑木屬小喬木或灌木,不會長很高,葉背脈紋獨特,有如石斑魚的斑紋,而且葉片邊緣呈現鋸齒狀,是認識厚葉石斑木的方式之一;由於喜歡高溫、濕潤,陽光充沛或半日照的環境,耐鹽、耐旱、抗強風及空汙,再再顯示適合生長於海岸。
現場還準備五種原生海岸林樹種,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黃槿,閩南語稱為「粿仔樹」,用於鋪在傳統紅龜粿底層的葉片,過去居家環境附近常見。
海岸造林挑戰大 海岸線、人民財產都要顧
坐落於新北市石門區、三芝區內境內的這一處保安林目的是「飛砂防止」,為防止飛砂、塵埃、風害並保護內陸農耕地及居家免遭風砂危害所編定,因位處台灣最北端,冬季受東北季風直接吹襲,夏秋兩季則常有颱風侵襲,平日更受強風、飛砂、海潮及鹽霧等危害,建造與維持實屬不易。
一般海岸林生態復育依據生態演替原則,以堆砂、定砂、栽植、撫育等逐步建構海岸森林植群。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台北工作站技術士王彥仁解釋,若不在此地進行阻絕措施的話,很明顯這些風沙都會堆積到沿海道路,影響民眾安全。以定砂籬來堆沙,是軟性地折衝大自然的力量,讓沙子定置於海岸線的前端,減少繼續往前影響沿線房舍、設施,造成民眾安全風險。
造林之前須堆沙,以每個月月圓時,海水漲潮最高之際的「高潮線」,往後退幾公尺開始,沿線設置堆砂籬,攔阻地面滾動和跳躍的風砂,並藉風力將漂沙固定、堆高形成沙丘,降低海岸強風的動能,減少風、飛沙、鹽份的危害。
王彥仁說,將沙子定在沙灘前緣,造林樹種就能存活;不過,即使遭沙子掩埋,如黃槿、木麻黃、草海桐的樹種,當春天下過幾場雨,將沙子往海岸帶之後,底下的樹根、枝幹,又會萌芽、成長,展現生命力。
通常種下的樹種經過3~4年才會看到成效,尤其第一年很難看出成績,其實根部正努力吸收水分求生。造林植樹兩三年後再進行檢測,若成效不如預計,則繼續營造複層林,讓造林工作盡量達成目標。
保安或遊憩? 造林有成增加遊憩賣點反折損保安效果
照理說,造林是從海岸往陸地延伸,形成整片海岸林,然而辛苦造林的成效,也成為遊憩景觀熱選。交通部觀光局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在此設置的步道,一路延伸到海灘,風勢也隨著步道一路而上,步道所及不見林木,只有草生以及藤蔓植物努力求生。
民眾享受遊憩設施之際,往往忽略其造成的生態切割效應。另一方面,為遊憩設置的步道設施,增加了風切效應、折損海岸林效果,又一變成為保安林保全對象。
對於記者質疑造林與遊憩衝突,羅東處作業課課長傅正儀解釋,有些時候因為景觀很棒,會想有便捷的設施觀賞,但開了步道之後,又會影響辛苦造林的成效。「我們討論過這現象,會繼續造防風林,慢慢搶回來(這片森林)。」
其實林中步道設施並非完全不能,例如桃園的綠色隧道,雖依傍著海岸保安林設置,步道穿梭林中享受森林生態系服務,又不忘盡量減少抵損保安林的效果,即為多贏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