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彎道好風景 張淑貞的環境教育路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人生彎道好風景 張淑貞的環境教育路

2015年11月10日
本報2015年11月10日台北訊,林睿妤整理報導

「對於環境,我們要得太多,還得太少」自教職退休後,現為花蓮縣環保工作促進會榮譽理事長的張淑貞,雖形容自己的人生就像一條彎道,卻成就了好風景。

第二屆國家環境教育獎個人組特優得主張淑貞。圖片來源:環保署。

第二屆國家環境教育獎個人組特優得主張淑貞。圖片來源:環保署。

於花蓮女中任教期間,張淑貞因為留意到校園的清潔維護問題,開始推動垃圾減量、資源回收、自備餐具及禁止保麗龍餐盒進入校園。他也帶領學生體驗「自然」,首倡讓高中新生參觀垃圾掩埋場,給予新生一堂震撼教育課、於寒暑假舉辦綠色生態營,並帶著學生到社區做清潔服務、體驗自然。

從整天與垃圾為伍,被同事戲謔為垃圾老師,張淑貞漸漸將環境教育作為自己的終生志業,他長期與電台合作製播環境教育宣導節目、策劃各類環境教育宣導活動,亦發行〈清境花蓮〉刊物以擴大影響環境教育深度。而藉由培訓環境教育志工,有更多人加入環境保護的行列。「一個人絕對做不了那麼多事情。」對一起打拼的夥伴,張淑貞只有道不盡的感謝,他也因此有機會「做更多、推更廣、走更遠」。

走入環境教育生涯第27年,從最早影響他人清潔環境、實行垃圾減量等維護周遭環境的作為,張淑貞也開始號召關注自然保育。民國97年,他開始利用閒置的荒廢土地營造生物多樣性棲地,成為生態豐富的環境教育場地;同時關懷行道樹及社區綠色資源,至今共搶救樟樹、鳳凰木、老松樹及龍柏等因開發即將被砍除的樹木超過830棵;102年亦招募逾百名青年與社區志工清除外來入侵種國際大毒草銀膠菊,避免擴大危害範圍。

張淑貞指導社區親子親近自然。圖片來源:環保署。

張淑貞指導社區親子親近自然。圖片來源:環保署。

「我希望留給下一代鳥語花香蝶舞的世界,而不是污染的環境。」張淑貞認為環境教育不能被中斷,唯有暸解環境倫理,尊重所有物種的生命價值,地球才有永續的未來。從社區的環保媽媽、學校的環保老師,到如今獲得環境教育人員的肯定[1],張淑貞已將環境教育視為終生志業,他期待將推動環境教育的經驗,分享至更多社區或團體,希望連結更多人的力量,守護環境。

附註:張淑貞於103年獲得第二屆國家環境教育獎個人組特優。 

第二屆國家環境教育獎 人物誌系列報導:

作者

林睿妤

念過森林,見過幾次微光透入林子的魔幻場景。現在覺得世事不能勉強,但願還有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