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月11日,前南斯拉夫的一位嬰兒誕生之際,同時表示著地球人口已突破50億;1990年,聯合國決定將此日訂為「世界人口日」(World Population Day),欲喚起全球重視生殖健康及婦女等人口問題。
聯合國每年訂定不同主題訴求,並積極於人口成長率較高的地區推動節育及家庭計劃,希望能減緩人口增加的速度。不過,據聯合國統計,2011年全球人口突破70億大關,且根據預測,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突破90億。
而目前全世界有32億人集中於城市,且估計在2030年將會增加到50億人。也就是說,有一半的全球人口集中於都會區,這意味著,城市是改善人口相關問題的核心。
當人口成長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如何在都市找出永續、友善的生活方式,下面三個城市案例,提供我們不同的想像。
永續城市
城市生活雖然享有許多便利,但因高人口密度,其實也需要做出不少犧牲。有限的綠地空間、擁擠的交通、糟糕的空氣等,這些皆是能立即聯想到的城市生活缺點。然而,許多發明家挺身而出,要讓城市生活環境更加舒適及永續。
他們推出各種天馬行空的新提案,像是打造出環保、抗震的地底腳踏車停車場,簡單、自動化的地下停車棚,減省了更多城市空間。或是利用城市人潮,設置智慧瓦片地板,將行人的步行動能轉換為電能。這些創新發明,都使城市離永續的生活型態更接近了一些。
公平貿易城市
在城市超商裡買到的一杯50元咖啡,遙遠鄉村種植咖啡豆的農民可以獲得多少錢?許多商品交到消費者手中前,其實已經過層層剝削,生產者無法獲得合理報酬。而公平貿易是一種能改善生產者被剝削、產地環境遭恣意污染等狀況的貿易形式。
臺北市政府6月宣布要以「公平貿易」城市為目標。目前,全球經過認證的公平貿易城市已有2千個,但是全亞洲只有日本的熊本市通過申請,現在熊本市60%的官方機構和大學咖啡廳,賣的都是公平貿易咖啡,也有6成熊本居民願意購買相關產品。
想要脫離血汗城市往公平貿易城市邁進,需要官方與民間團體的努力。臺北市預計除將引進公平貿易產品,還會結合在地產業鏈,並透過制度輔導生產者建立生產履歷,要在眾多的公平貿易城市中「走出臺北自己的路」。
後石油城市
當今城市的樣貌,無論是城市的大小範圍、交通運輸狀況,很大程度其實都深受「石油」所影響。然而,石油儲量與過去相比已大幅減少,如何從化石燃料過渡到再生能源,是所有人類都該及早思考與面對的未來。「後石油城市」以永續性、交通運輸與都市系統為三大主軸,想像城市未來。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中的阿布達比國盛產石油,但卻及早看見石油枯竭的危機,斥資鉅額於瑪斯達市(Masdar City)打造再生能源,追求能源自足,計畫成為無碳的永續城市。瑪斯達市運用高科技,充分展現烈日特色,使太陽能源成為其能源主力,同時,也以極方便且個人化的大眾運輸,全面取代私人運輸。
透過「永續城市」、「公平貿易城市」、「後石油城市」三項案例,讓我們發現城市其實也可以很不一樣,善用現代科技發明與發展好的制度,也能告別大家對城市污染的刻板印象,並創造出對環境友好的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