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非自然,只能是《苦澀的種子》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影展

種非自然,只能是《苦澀的種子》

2017年07月22日
作者:林睿妤(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執行)

印度維達巴(Vidarbha)地區,主要以棉花作為經濟作物,一千年以來,農民使用自己的作物產出新種子,牛糞作為農作物的肥料,土地獲得的產量不高,但農地生生不息。1970年代引進雜交種種子(hybrid seeds)後,棉花的產能顯著增加。然而,雜交種棉花沒辦法產出相同優良性狀的種子,種子公司並禁止農民保存種子,農民必須不斷購買昂貴的新種子,並搭配更多化學肥料。無法負擔高額農地支出的農民逐漸增加,1997年開始有農民自殺,2002年美國孟山都(Monsanto)公司引進基因改造Bt種子後,農民自殺率更持續攀升。

既然如此,只要農民用回原本的種子,問題就該解決了吧?美國導演米查˙普雷德(Micha X. Peled)拍攝紀錄片《苦澀的種子》,以一個立志當記者的女孩及一位農民為主角,紀錄基改種子對他們生活的影響,發現問題似乎沒有那麼簡單。

苦澀的種子DVD封面海報

苦澀的種子DVD封面海報。

「你家有土地嗎?你該改用我們的種子,」影片開頭孟山都業務員開車駛入特蘭塔克里(TelungTakli)村莊,向農民介紹公司新推出的基因改造Bt種子。他們宣稱只要用Bt種子,就會長出大花苞,也不會有蟲害。

這樣完美的種子實在太神奇了,經過一番考慮,農民拉姆(Ram Krishna Kopulwar)決定改種Bt種子,因為財產負債,他借不到銀行貸款,於是以自家土地做為抵押品,向高利錢莊借貸購買種子、化學肥料的費用。但日子過去,儘管依照業務員的指示,時常在農地上施用化肥、噴灑殺蟲劑,原先期待的好收成卻沒有出現。

另一方面,立志當記者的女孩曼姝(ManjushaAmbarwar)依照拿到的孟山都傳單,實際打電話給業務員宣稱「因Bt種子而致富」的農民,結果唯一接電話的人聽起來根本不是農民。曼姝為了追尋真相開啟訪談計畫,她發現從前農民不用花錢買種子、化學肥料,種植棉花成本低廉;但現在農民聽信廣告,為了新種子賭上一切,收成卻往往不抵成本,龐大的債務因此逼得農民走投無路,而當農民回頭想要用原本的種子時,卻發現市面上根本買不到了。

《苦澀的種子》影片鏡頭雖只環繞在拉姆和曼姝的村莊,同樣的故事卻在印度大部分的村落發生:種子公司開發新產品,用宣傳廣告吸引小農購買,隨著業務員經過一個個村莊,幾乎所有農民都因為傳言改用新種子,接著種子公司更運用政經力量壟斷整個市場。

到目前,近百分之九十的印度農民每年須繳交高額權利金給種子公司,撐不過去的農民開始借貸,甚至販賣賴以為生的土地,最後只得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村落裡出現越來越多農民自殺,圖片來源:苦澀的種子劇照。

村落裡出現越來越多農民自殺,圖片來源:苦澀的種子劇照。

悲傷故事持續上演,正反方專家也開啟熱烈的辯論戰。反方學者試圖探究緣由,提出種子公司的作法不合乎正義,Bt棉花宣稱擁有的抗蟲性,其實只能對抗主要害蟲棉鈴蟲,一旦農地出現其他害蟲,農人們便無計可施;更透過研究指出,自從Bt棉花引進,殺蟲劑的使用比例逐年增加。

而種子公司依舊站穩立場,表示「總會有那麼幾年,突然出現一大堆某種害蟲,跟Bt種子一點關係也沒有」,並持續推出抗其他種蟲害的「新一代產品」。直至片尾,導演也打上「本片中的複雜問題極具爭議性,不是一部電影能完全傳達」,為無人確知的真相,留下更多討論空間。

儘管基改作物課題至今仍持續辯證,致力保障小農生存的九種基金會(Navdanya Foundation)[註]主持人席娃博士(Dr. Vandana Shiva),從她口中所說的話或可幫助理出頭緒,「農業工業化的設計,不論是種子、化學藥品、機械,都是成本大於產出的農業,之所以在美國行的通,是因為大型農場可以拿到補貼。」無論新科技是好或壞,無力尋求協助的小農,只能是聽取片面言論,用所有一切換取無法成真的夢。盡全力努力後,他們最後收成的,只有苦澀的味道。

曼姝訪問村內的農民,卡夏夫(Keshav Ponchmabhulwar)告訴她過往種子已不復存在,圖片來源:苦澀的種子劇照。

曼姝訪問村內的農民,卡夏夫(Keshav Ponchmabhulwar)告訴她過往種子已不復存在。
圖片來源:苦澀的種子劇照。

註:九種基金會(Navdanya Foundation)致力於「種子主權獨立運動」,透過成立社區種子銀行、抵制跨國公司合法化種子專利權,為保存當地自然生物多樣性而努力。

※ 編按:本文為2014年環境線上影展《小確幸不幸》參展影片《苦澀的種子》影片賞析文章。

作者

林睿妤

念過森林,見過幾次微光透入林子的魔幻場景。現在覺得世事不能勉強,但願還有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