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的現實決定了雄安新區應該要是一個節水型城市。
在距離北京100公里之外,河北省保定市下轄的3個縣組成了「雄安新區」。這個遠期規劃面積2000平方公里的新城的首要任務就是緩解北京的「大城市病」。
儘管目前新區的具體規劃方案還未出爐,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明確指出,綠色智慧新城和優美生態環境將是雄安新區最重要的特徵。
然而,新區所在的保定市空氣品質在過去三年內有兩年是全國墊底,大氣環境堪憂。而儘管坐擁白洋淀,但新區仍面臨著水污染嚴重、水資源匱乏、地下水超抽等環境問題。將雄安建成環境優美的綠色城市,難度不小。
多位專家告訴中外對話,基於其所處區域的水資源緊缺、水污染嚴重,雄安新區首先應該是一座節水型城市。
坐擁華北最大淡水湖「白洋淀」 水質、水量卻都堪憂
此前,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介紹,新區選址在城市化程度不高的雄縣、安新和容城的重要原因,是該地區擁有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生態環境優良、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強。
但這片濕地湖泊的生態狀況不容樂觀:一方面,白洋淀水域面積已經從歷史最高的1000平方公里縮小到了366平方公里。這是上游補充的水量減少和氣候乾旱造成的。從1950年代開始,白洋淀上游陸續修建了100多個水庫,導致流入白洋淀的水量銳減。1983年至1988年,白洋淀曾連續5年乾涸,「華北明珠」差點在地圖上消失。
近年來,白洋淀水位的維持越來越依賴周邊水庫的調水。據安新縣白洋淀濕地保護管理處主任劉東臣介紹,1996年至2016年,白洋淀總共補水23次。
此外,白洋淀的水質狀況也令人擔憂。根據河北省環保廳2015年上半年水質數據,白洋淀水質為最差的劣V類,即重度污染、無任何用途的髒水。
「整個白洋淀區域環境脆弱,」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告訴中外對話。他指出,在公眾環境研究中心收集的污染記錄中,雄安新區規劃範圍內的這3個縣,污染多集中在紡織、有色金屬、造紙、塑膠製品等行業,周邊縣城也存在很多散落的小污染源。而水體縮減又加劇了污染程度。
中國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告訴中外對話,白洋淀治理得好,就是新區的一道美景,治理不好,就是黑臭水。建設雄安新區,首當從治理白洋淀入手。他認為新區需要退出現有的傳統污染型產業,把先進的環保的產業引進去。
馬軍認為,雄安新區的設立,將給白洋淀治理帶來難得的機遇:「白洋淀污染以前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現在大家都在關注,政府肯定會投入更多的資金和技術來治理。」
地下水抽用已超越可開採量 應避免再與湖搶水
更重要的是,白洋淀自身已經需要靠水庫補水來維持水位,無法負擔水源地的作用。據彭應登介紹,白洋淀負擔著洩洪蓄洪、補給地下水等重要生態功能,並不能作為水庫給未來新區提供生活、生產用水。
目前,新區所在的保定市水資源絕大部分來自地下水。據《第一財經》提供的數據,2014年版的《保定市水資源公報》顯示,2001到2013年,保定市地下水開採量為28.37億噸,佔總供水量的90.3%,並且實際開採量超過了可開採量47%。
彭應登指出,由於地下水超抽,華北地區已經形成了一個地下大漏斗。「地下水水位下降還會給新區建設帶來地面塌陷的風險,」他認為。
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陳賀認為新區用水主要得依靠外來調水,慎重開採地下水,因為地下水位下降,等於是與白洋淀搶水,會導致白洋淀下滲情況加劇。
目前新區所在的保定市每年可從南水北調工程獲得5億多噸水量。陳賀認為調水工程可調的水量充足,因此新區不會造成調水工程的負擔,但需要警惕調水導致的物種遷移等生態風險。馬軍則認為產業、人口從北京疏解到新區後,原本提供給北京的水可以部分轉移到新區,因此調水量並不會增加。
面對缺水現實 應建立節水型城市、精細化管理
綠色智慧城市的圖景雖然美好,但必須面對本地區水資源短缺的這一現實。據保定水文水資源勘測局的數據顯示,雄安3縣所屬的保定市多年來人均水資源量在240噸左右,遠低於2,200噸的全國人均水資源量。
針對缺水問題,專家們認為,建設新區首要的是建設一個節水型城市,精細化管理水資源。
環保組織自然之友總幹事張伯駒認為新區整個產業的佈局上應該把水資源放在第一位,而中水回用使用等節水技術手段也值得重視。
針對北京計劃把一些高校資源搬遷到雄安的設想,彭應登認為,節水措施應當在學校中推廣實施。另外,他認為新區建設中也要嚴控景觀用水,不能因為追求景觀效果而浪費寶貴的水資源。
陳賀說,北京也是缺水城市,但大家對於缺水的感受並不強烈,可以透過提高超額用水價格的方式來喚醒省水意識。
馬軍認為,中國目前還沒有建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節水型城市,因此雄安有機會建設成節水城市的典範。他建議雄安新區向國際上的最佳實踐學習,從以色列、新加坡、日本等國學習節水的技術、行政、法律、經濟手段。
※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水資源成雄安新區「雄起」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