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洞遊隼記 繁殖中請勿擾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龍洞遊隼記 繁殖中請勿擾

2017年05月15日
採訪/撰稿:陳寧;攝影:張光宗、賴冠丞;剪輯:張光宗

聚精會神注視著觀景窗,遠方的鳥兒一有動靜,連拍快門聲,馬上響了起來。新北市貢寮的龍洞岬灣步道上,觀景亭裡,賞鳥人和他們的大砲,一字排開,這窩難得一見的遊隼家族,讓他們甘願花上大把時間等待,每天守上七八個小時,就為了拍到一張好照片。

906-1-4
賞鳥人和他們的大砲一字排開,等待捕捉遊隼家族的身影。

遊隼是飛行速度最快的鳥類,專門捕食鴿子、燕子等小型鳥類,時速最高可以達到300公里。在台灣,牠的數量一直很稀少,是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以前一直被定位是稀有的冬候鳥或是過境。

906-1-10
遊隼是飛行速度最快的鳥類,捕食小型鳥類,時速最高可以達到300公里。

1994年,猛禽研究者沈振中在北部調查老鷹巢位,無意間發現遊隼繁殖的情形,還看到四隻幼鳥離巢,於是他開始和基隆市野鳥學會合作,擴大調查,鎖定北台灣的金山、石碇、頭城和彭佳嶼、花瓶嶼、棉花嶼北方三島這片範圍,陸續紀錄到30個有遊隼活動的樣區,其中12個樣區有繁殖成功。

906-1-8
北海岸遊隼族群調查範圍。

為了保護遊隼,調查人員必須堅守不曝光巢位的規範,一旦看到母鳥開始生蛋,必須停止調查一個月,以免干擾,等到雛鳥孵化再恢復調查。龍洞這巢也不例外,2016年3月,調查人員就觀察到巢裡有蛋,直到4月中才恢復觀察。

不過就在同年5月,一位岩友在龍洞攀登這片被稱為大禮堂的岩場時,遭到護巢心切的遊隼攻擊,整個過程被別在身上的小型錄影機紀錄下來,讓這個巢的位置意外曝光,影片在網路上發布隔天,就吸引大批鳥友前來拍攝。

龍洞岬灣步道本來就經常有遊客前來健行,現在又湧入大批鳥友,讓調查人員擔心,繁殖中的遊隼一旦過度受到干擾,造成親鳥棄巢,將繁殖失敗。

眼看部分人士,為了拍鳥,出現越來越嚴重的干擾行為,甚至有人試圖用空拍機接近巢位,新北市動保處除了協調員警加強巡邏,也設立告示牌,提醒民眾不要觸犯野生動物保育法,也不要跨越欄杆。相形之下,攀岩社群則是很快做出暫時封閉該攀岩路線的決議,也主動設立中英文告示牌,提醒岩友不要再攀登,以免打擾遊隼,也防止再有人受到遊隼攻擊。

906-1-14
新北市政府立下告示牌,提醒民眾不要觸法。

在一連串的風波之中,去年的兩隻遊隼寶寶仍然順利成長,直到離巢。也讓基隆鳥會開始思考,今年這對親鳥如果再回到同一地點築巢,該如何防止脫序行為再度發生?

今年3月,基隆鳥會公布了過去調查的紀錄,以及龍洞巢位去年的育雛影像,還有相關管理機制,卻引起是否違反生態倫理的討論。面對各方意見,基隆鳥會認為,與其讓這對遊隼在只有少數人知道的情況下,面臨遭受騷擾風險,不如引導前來的民眾,都能在合理距離觀察。

在雛鳥孵出後,鳥會每天都有志工駐守,一邊維持秩序,一邊發放折頁,向民眾介紹遊隼的生態習性。不管是親鳥站在巢位附近警戒的英姿,或者是輪流孵蛋,細心照顧雛鳥的過程,以及白茸茸嗷嗷待哺的遊隼寶寶,都讓民眾大開眼界,驚呼連連。

906-1-32
幼鳥成長過程中,母鳥會隨時訓練牠們的求生本領。

不過5月8日這天上午,眾所矚目的遊隼寶寶,卻在親鳥餵食過程中,意外跌下懸崖,失去生命。基隆鳥會理事長沈錦豐解釋,幼鳥成長過程中,母鳥會隨時訓練牠們的求生本領,剛出生不久,母鳥會把食物帶到巢裡餵給幼鳥享用,隨著幼鳥慢慢成長,母鳥就會開始訓練牠們的求生本領,並引導幼鳥學飛。

羽翼未豐的幼鳥,學飛過程經常險象環生,一不小心就可能跌落巢外。此外,鳥會也比較目前紀錄到的巢位形態,遊隼雖然經常選擇岩洞築巢,但龍洞這巢明顯和其他巢有些差異,前方就是峭壁,雛鳥活動空間也特別狹窄。這些都可能是造成雛鳥意外墜崖的原因。

遊隼一窩平均會產下三到四顆蛋,大約42天後,幼鳥就會離巢。但是根據現有的調查紀錄,台灣遊隼的繁殖成功率,一直偏低。龍洞這巢,另外一隻雛鳥,也早已因不明原因夭折。

許多未知的謎團,要透過更長時間調查,更多資料分析,才能慢慢解開。遊隼寶寶意外失去生命,無法繼續成長,讓許多人感到悲傷與不捨,但是這對遊隼仍然為台灣的猛禽研究,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研究紀錄。

906-1-29
遊隼寶寶意外失去生命,無法繼續成長。 照片提供 鳥友董小姐

大自然的考驗儘管殘酷,但所有人都在等待遊隼爸媽,明年春天再次捎來新生的喜悅。

※ 本文轉載自 公視 我們的島【龍洞遊隼記】
05/15(一) 22:00首播
05/20(六) 11:00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