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美洲獅聽廣播 科學家的「恐懼實驗」發現另類生態衝擊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給美洲獅聽廣播 科學家的「恐懼實驗」發現另類生態衝擊

2017年07月27日
本報2017年7月27日綜合外電報導,范震華編譯;賴慧玲審校

當夜色灑落美國加州聖塔克魯茲山脈,一隻美洲獅伏在森林地上,愉快地享用剛獵到的鹿。除了風吹拂過森林發出的窸嗦聲,與月亮在天上散發的微光,一切寂靜無聲,昏暗無光。突然間,政論名嘴的聲音透過廣播劃破林地,美洲獅警覺地抬起頭來,眼神炯炯地望向一台隱藏攝影機。接著尾巴一甩,從鏡頭前消失身影。一連好幾個夜晚,這樣的場景在加州中部山區數個地點反覆上演。

《華盛頓郵報》報導,科學家設置自動照相機,監測美洲獅的行為,結果發現,聖塔克魯茲山區的美洲獅會對人類聲音感到驚恐,迫使這些掠食者放棄牠們的獵物逃離現場。

該研究也指出,受到驚嚇逃走後,部分美洲獅會回來繼續享用剛剛被拋棄的美食,但其行動變得緩慢而謹慎,導致平均進食時間減少一半,這使得美洲獅必須獵殺更多獵物,因而有更大機率潛入人類活動範圍,才能補足那些被迫放棄的大餐。換句話說,對人類的恐懼改變了美洲獅的行為,也讓牠們在生態系所扮演的角色發生變化。

美洲獅。圖片來源:CEBImagery.com(CC BY-NC 2.0)。

美洲獅(英文俗稱:mountain lion, puma)。圖片來源:CEBImagery.com (CC BY-NC 2.0)。

研究結果由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共同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報:生物科學》(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架設照相機 記錄美洲獅聽見聲音的反應

美洲獅習慣將捕捉到的獵物藏匿在特定地點,再花幾天的時間慢慢享用。研究人員在這些地點安裝了感應式自動照相機,每當美洲獅來到這些地點,相機就會啟動,同時播放一段政治脫口秀錄音。除了人聲,研究人員準備了太平洋樹蛙低沉的鳴叫聲作為對照。

研究發現,在涉及17隻美洲獅的20次實驗中,美洲獅聽到人類聲音時,有 83%的機率會倉徨逃走,但只有1隻美洲獅在聽到蛙叫聲時跑掉。

「看著這些獅子跳起來倉皇逃走還滿有趣的。」協助設計這項研究的聖塔克魯茲大學生物學博士生賈絲汀.史密斯(Justine Smith)說。但她並不是為了好玩,才用聲音「威嚇」這些毫無防備的無辜大貓,史密斯試圖理解的是,獅子世界中是否出現強大且深刻的新影響力:「恐懼」。

掠食者對生態系影響甚大

在正常情況下,身為食物鏈頂端的掠食者,美洲獅無所畏懼,牠們通常是其他動物避之唯恐不及的對象。鹿、浣熊,甚至郊狼等動物必須時時警戒,以免自己成為美洲獅的食物。對掠食者的恐懼促使這些動物花更多的時間在躲藏、張望或逃跑的警戒狀態,因此進食時間也比較少。

當動物行為發生變化,其連鎖反應有機會重塑整個生態系——被鹿等草食動物吃到一半的植物有了重新生長的機會,小型動物在這些新生的枝枒叢裡能找到新的住所和藏身之處,溪水的流向可能因植被而轉向,土壤的成份也可能會跟著改變。生態學家稱這種現象為「恐懼地景(landscape of fear)」,強調單是獵食行為,就足以影響動物與其世界互動的方式。

美洲獅,圖片攝於美國奧勒岡州,非屬該研究。圖片來源:Jon Nelson (CC BY 2.0)。

剛攝食完的美洲獅。圖片攝於美國奧勒岡州,非屬該研究。圖片來源:Jon Nelson (CC BY 2.0)。

西安大略大學另一位生態學家,該篇研究的共同作者賈斯汀.蘇拉奇(Justin Suraci),曾於2016年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表示:「掠食者只會捕食所需獵物。但掠食者本身對獵物來說就是一種威脅,並且讓所有獵物的行為因而改變。」

科學家認為美洲獅確實會對人類感到恐懼

史密斯認為,人類是「頂級掠食者(superpredators)」,她和同僚想要了解人類帶給美洲獅的恐懼,是否就和美洲獅帶給獵物的恐懼一樣。

「我們知道美洲獅會避開人類活動的區域,但很難知道牠們是否將人類視為一種直接威脅。」史密斯說。「我們想直接測試美洲獅對最無害的人類干擾——人聲的反應,借此了解牠們是否對人類本身感到恐懼。」

結果顯而易見,只要一聽到政治名嘴高談闊論的聲音——不論此人是男是女、政治立場保守還是自由——幾乎每隻美洲獅都會立刻逃走,並且有將近過半的比例會直接拋棄獵物,不再返回原地食用。相比之下,聽到太平洋樹蛙鳴叫聲的獅子(註:控制組),待在原地的機會高出許多,進食的時間也比被人聲嚇跑的獅子多出一倍以上。

聽到蛙鳴和人聲,美洲獅有不同反應。影片來源:UC Santa Cruz

史密斯因此認為:「人類取代了美洲獅,扮演在恐懼地景中引發恐慌的角色。這項新加入的元素會讓原本生態群落的一切砍掉重練。」

在更早之前的研究,史密斯和研究團隊發現,如果進食地點接近人類活動範圍,美洲獅會減少逗留、食用獵物的時間,但會捕殺更多。在人為干擾頻繁的區域,美洲獅額外獵捕了36%的鹿。科學家仍在調查這會對生態系統造成怎樣的階梯效應(cascading effect)。

研究建議:要理解人類如何影響其他物種

究竟美洲獅是如何習得這項行為的?蘇拉奇認為這個問題更難回答。該研究中所有美洲獅的活動範圍都存有某種形式的人類活動,因此可能曾與人類有過互動經驗——其中有些經驗可能不甚愉快。他認為另一種可能性是幼獅在與母獅形影不離的童年時期,從母親身上學到迴避人類的行為模式。

「但總地來說,我們真的不知道美洲獅為什麼會發展出對人類的恐懼。這樣的結果,目前對人類和美洲獅來說可能都是正向的,因為美洲獅主動避開人類活動範圍,可以減少人獸衝突的可能性。」

史密斯認為這項發現對保育規畫者來說,是重要的一課:「當我們試著與大型掠食動物共存時,我們總是把焦點放在這些掠食動物的存續和數量,而非牠們的行為。」

蘇拉奇表示,「我們的研究顯示,如果對人類的恐懼感確實影響了大型掠食者的狩獵行為,牠們是否『存在』,不再足以讓牠們繼續扮演在生態系中的重要角色。如果我們希望維持健康的生態系,除了要考慮物種豐度(species abundance),還要理解人類活動如何影響物種的行為。」

參考資料

※ 人與野生動物主題報導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賴慧玲

環境圈的雜食動物,練習當好一名研究者、記者和翻譯。

范震華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畢業,持續以文字力量參與環境保育議題。文稿與照片曾發表於國家公園季刊、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路版、破報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