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熱島效應之下,吸熱與保水性俱佳的「固化土」成為人行步道鋪設的新選擇,全台各地都會公園、休閒踏青場所都有機會見到這樣的固化土步道,不過卻有民眾發現,有部分固化土路面參雜一根根的白色細絲,甚至與土壤分離,鬆散分布在路面上,遭質疑是施工單位額外添加聚丙烯(Polypropylene,PP)抗裂纖維。這些裸露在外、細如髮絲的塑膠纖維會不會隨風飄散,或隨雨水沖入水道破壞生態,令人憂心。
聚丙烯「抗裂纖維」能提高混凝土韌性,常添加於鋼筋混凝土建築,用以防裂、防滲,保護混凝土內的鋼筋不易銹蝕,延長使用期限。然而,鋼筋混凝土具有強度高且不易拆除的優點,若將不易自然分解的抗裂纖維添加到抗壓強度低、天然取材的固化土中,不但無法濾篩與分解,造成土壤污染,還可能逸散到環境中,產生鳥類、水生生物誤食的疑慮。
減少水泥化 給都市留點自然色
透過減少使用水泥化材料,固化土可以調節溫度,有助於防止熱島效應。最新經濟學研究指出,到了2050年,熱島效應將使人口最稠密的都會區升溫2°C。而都會區熱島效應的主因,就是水泥、石頭和道路表面吸收大量來自太陽的熱能。
此外,就地取材,以天然泥土為主要材料的固化土,也符合減廢的環保原則,在水土保持局農村再生工程生態及節能減碳檢核表中更列為天然材料應用指標。在景觀上,固化土捨棄了水泥叢林的代表色,回歸泥土的本質,與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因著地點的不同,每一處的固化土步道樣貌都代表著當地土壤的特性,獨一無二。
實際走訪施工現場,可以看到以剛鋪設好的固化土的道路,與兩旁泥土地相差無幾,在尚未鋪上植被前幾乎難以辨別。道路與自然的分野不再涇渭分明,大幅提升自然度。
就地取材 養護成本低
然而,泥土既然是自然的一部份,免不了經受歲月的磨損,不如混凝土的耐用。隨著行人踩踏、雨水侵蝕等磨耗,固化土步道較需要定時養護,而日後若要改善、刨除再重新鋪設時,其就地取材的優勢也在此顯現了出來。
詢問從事相關環保工程業者,其中承辦多項固化土工程的泥固工程有限公司江衍樹表示,目前施工上的常規作法,只需將舊有的固化土輾壓敲碎後再重新拌合回鋪、或就地掩埋,使其自然軟化回歸塵土,因此不會產生額外的建築垃圾,也免除廢棄物處理的成本,這是固化土有別於一般水泥混凝土的優點。
根據他的估算,固化土路面雖然因施工難度較高,造價稍高,且需現場攪拌施作,人力、工時成本遠大於材料成本,但後續的養護少了廢棄物處理的花費,現場施作也不須從外地搬運土壤,可以減少運輸成本及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體來說並不比混凝土路面來的貴。
今年年底即將完工的台北市立動物園熱帶雨林室內館,就設計了四條以固化土鋪設的通道。自然生態豐富的台北市南港公園,近期的更新工程案也納入固化土步道。
抗裂纖維來強化 天然的比塑膠好
一般混凝土為了增加鋪面的抗壓強度與抗裂,偶會添加塑膠抗裂纖維。
以南港公園為例,根據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的資料,該案固化土步道工程規劃書中註明須添加抗裂纖維,其材質雖標示為「環保綠建材」。但據了解,卻是寶特瓶回收所再製的塑膠材質,成分仍是聚丙烯。
聚丙烯原是專供混凝土及水泥砂漿使用。相較之下固化土強度低,且容易磨耗,若是添加此種不易分解的聚丙烯纖維,對於日後週遭生態環境的影響,恐怕也將產生相當大的疑慮。
聚丙烯(PP)用途廣泛,不但是塑膠柔珠的成分之一,衣物等紡織品也常使用聚丙烯纖維[註],而科學家發現,目前全球海洋已累積1400兆的「微塑膠纖維」(microfiber),各國更是紛紛著手提出禁用柔珠產品的時間表,就是為了減緩對海洋生態造成的衝擊。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賴瑩瑩亦表示,若是添加不易分解的物質,且日後外露在外時,的確可能對環境產生不好的影響。
江衍樹表示,若要使用聚丙烯抗裂纖維,應以生態影響較小的區塊及高強度之結構屬性為限,如都市小公園或都市建築之混凝土結構,而水源區、農業區、生態區等處應避免使用,或改以具自然降解性的植物性纖維取代,例如棕櫚、椰子纖維、稻草、稻穀殼等。
其實包括台北市植物園、新竹護城河親水公園、羅東運動公園、鶯歌三鶯桃花源、三芝八連溪畔步道、苗栗龍昇環湖步道、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等處的固化土步道,都並不含任何抗裂纖維。未來只待相關主管機關、設計規劃單位多加注意以免誤用,減輕對環境的壓力與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