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更甚柔珠 刷毛夾克洗一次掉25萬條「微纖維」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污染更甚柔珠 刷毛夾克洗一次掉25萬條「微纖維」

2016年06月23日
本報2016年6月23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個人清潔用品中常見標榜磨砂、去角質所添加的柔珠,是一種廣為人知的塑膠微粒,日前在美國遭到立法禁用。不過最新研究發現另一種可能大規模污染河川、海洋食物鏈,甚至比柔珠更氾濫的塑膠製品——超細纖維(microfiber)。美國一家服飾品牌出資研究,拿自家品牌實測,發現一件普通的「刷毛」(fleece)夾克,每洗一次就會釋出平均25萬條微纖維到洗衣機廢水中。


標榜舒適、好摸的「刷毛」衣物,現有的污水處理廠卻無法負荷其中的超細纖維。圖片來源:dvw2(CC BY-NC-ND 2.0)。

污水處理廠逃兵又一枚 微纖維攻佔淡水、海水

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研究人員20日發表研究指出,平均每件合成羊毛夾克,每洗一次就會釋出1.7克的微纖維。衣服的合成微纖維進入居家附近的廢水處理廠,40%會流入河川、湖泊和海洋。

廢水入海處也可發現大量從服飾脫落的微小纖維,研究人員目前正試著確認微纖維的來源。

美國緬因州出海口發現的微纖維。圖片來源: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美國緬因州出海口發現的微纖維。圖片來源: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研究人員還發現,老舊夾克釋出的量是新夾克的兩倍。此外,淡水中也能發現微纖維。全球塑膠微粒計畫(Global Microplastics Initiative)研究員巴洛斯(Abigail Barrows)指出,2000個水體樣本中,有90%的人為垃圾是微纖維,淡水和海水樣本皆然。

根據紐約州立大學弗里多尼亞校區Sherri Mason教授的研究,微纖維是密西根湖第二多的垃圾型態,更是五大湖支流最大宗的垃圾型態,佔71%,比塑膠碎片和顆粒還多。

一份2011年的研究發現,在全世界海岸的人為垃圾中,微纖維竟佔了85%

超細纖維(Microfiber),又稱微纖維,是主要由聚酯纖維(polyester)、聚醯胺纖維(或稱耐綸、尼龍,polyamide)兩種成份構成的人造纖維絲,粗細只有頭髮直徑的1/5,具有柔軟,高強度,彈性好等特性。(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研究證實污染食物鏈 螃蟹吃下「纖維」食量減

合成微纖維特別危險,因為可能污染食物鏈。微小的纖維很容易被魚類和其他野生動物攝食,且可能有生物累積效應,含量隨著食物鏈越來越高。

雖然Patagonia和Polartec等公司利用回收塑膠瓶減少塑膠用量,新研究顯示這些塑膠最後還是會進入海洋,而且把塑膠瓶打碎成數百萬個微纖維,可能造成比原來更大的危害。

微纖維也會影響野生物。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研究發現,螃蟹吃下受微纖維污染的食物後總食量下降,長期下來可能影響螃蟹的成長。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多倫多大學保育生物學博士後研究員Chelsea Rochman去年研究加州和印尼魚市場的魚類和貝類發現,印尼魚市場魚體中的所有人為垃圾都是塑膠,而美國主要是纖維。

※ 譯註:這項研究是由戶外用品品牌Patagonia所資助。Patagonia資助環境相關工作,是獲非營利組織B Lab認證的「B型公司」。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