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月,桃園藻礁的保護與第三天然接收站的興建問題,已成為舉國皆知的重要議題,但大多數人,仍然只窺見環保與開發的價值衝突,卻不知其真正問題癥結何在。關於桃園藻礁的珍貴性、獨特性與重要性,已透過國際重要期刊的認可,接著再由日前國內百位生態學者的連署予以確認,有了這麼多專業的證明,相信不需再由筆者加以贅述,就讓我們暫且跳開藻礁,單純地看看這開發案究竟有什麼問題。
一、破除只有觀塘可以符合時程完成的迷思
首先,中油不斷地重覆只有落腳在觀塘,第三接收站才可能符合時程的要求,但真是如此嗎?讓我們先看看中油委由工程顧問公司所做的時程比較表。
由表中可以看到,觀塘比另外兩個位址提早開始一年(見圖註1),為何卻比台中港早三年、比台北港早四年進行運轉測試(見圖註2)?在時程安排上,台中港有在浚填工程後,等待約二年三個月的地質穩定期、台北港等待一年,而觀塘甚至在浚填工程完成前二個月就開始下一階段工程,明顯不合理(參考: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對工期的說明)。
就此問題,不管是在環差審查或海岸審查會議,守護藻礁志工曾數次提問,但中油從不正面說明回應,我們也以此問題就教相關工程專家,得到的答案是,就文件上所選擇之三個位置(台北港與台中港都有其他位置可選擇),全都需要完整的填海造陸,並於穩定後進行碼頭及儲槽工程,應都無法在2022年前完成並開始進行營運測試,應該考量工程前後的相關條件,選擇更適當的點,避免需等待地質穩定的期間,才有如期完工的可能性。
另外,以觀塘在冬季惡劣的天候,對於工程的進行,不會有影響嗎?為何階段工期與其他風平浪靜的地點,都是一樣的時間安排?那麼,為何開發單位能一再強調觀塘可以如期完成呢?因為就算是延誤,規劃執行的相關人員也不需擔負任何責任,這可由8月21日黃國昌委員的質詢中看出,原訂定在2016年7月商轉的大林一號機(行政院2016/09/14同意調整至2017/6/15併聯供電,2018/2/16商轉)、通霄新一號機(行政院2015/09/18同意調整至2017/7/1商轉)、大潭七號機預定2017/7/1商轉,這些原本應在2017年7月加入併聯發電機組的供電能力,全部加起來有230萬瓩,高逹7%的備轉,全數跳票,直至815全國大跳電之後,821林全院長赴立法院說明備詢之時,都還無法供電,但有任何人需要負責嗎?
至今仍未有人出來負起應負的責任。同場質詢中還提到,前一波的智慧電表佈建(2011年至2016年)完全失敗,但時任台電總經理不僅不需負責,還升任董事長。長期以來,公部門這樣的文化,讓我們各種專案的規劃跟執行有很大的落差,難怪中油說的可如期完工最後動工日,可以是今年7月、可以是今年8月、可以是今年10月,也可以是今年底,因為不管什麼時候動工,都不會如期完成,也不需擔負任何責任。這種文化、這種做事方式難道是強調負責盡職、賞罰分明的賴院長可以接受的嗎?若是現在的當權主政者,仍然延續過去舊政府的行事風格,直接參考有問題的結論,不去深究實質的規劃是否合宜,可以想見在日後,一再面臨左支右絀的境地也是無法避免的。莊秉潔老師已就其專業提出,可能可以更早完成的方案,而我們也無意去實質建議什麼樣的替代方案較佳,重點在驅使新任政府能實事求是,找到問題真正的癥結,才能真正兌現承諾,不致跳票,否則,當實際規劃執行面無人出來負責時,在2022年、2024年勢必要擔起跳票的政治責任!因為是現在的在位者,容許以此模式去進行這麼重要的建設。我們誠摯希望政府能改變公部門的文化,拯救國家未來許許多多重要的建設。
二、衡量國家總體的投資效益
今年8月,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具體建議能源局應正視天然氣的角色定位,重新預估2018~2050年的天然氣需求量,以免過度投資的相關建設淪為閒置資產,浪費國家資源。而風傳媒的報導更是直接指出,因為已規劃要擴建台中接收站,就算不建第三接收站,全國的天然氣供給量也會大於需求量,報導中,經濟部次長兼中油董事長楊偉甫並未否認這項評估,只說在天然氣的運輸碰到問題,目前海管已趨飽和,海管舖設相當困難,就某個角度,筆者是認同中油的說法的,舖設海管極其困難,因為若不想去做,當然是困難到了極點,完全不可能做到。在今年6月26日觀塘工業港的環差審查會時,筆者就已提出可再舖設一條海管,解決輸送問題,並提供全世界最長的輸送海管Nord Stream資料對比參照,此海管全長1222公里從俄羅斯經波羅的海至德國,由兩條平行管線構成,第一條費時半年完成,第二條費時約10個月,而目前台中至大潭的管線不過140公里,當時舖設一年多完成,舖設第二條再怎麼拖延也應會比觀塘工業港及工業區的建置更早完成吧!但中油完全沒興趣做這件事,莫非是工期太短、工程經費太少而不值一提嗎?當然,筆者也認同文末莊秉潔教授提的,北部的需求應由北部解決,不應總是要中、南部來配合供應,但即使在北部,觀塘也不會是一個適宜的地點,我們可參考下列彙整的表格來比較
這兩個表格的數據來源,完全參照中油的第三接收站可行性研究的內容,當然兩者的比較,最主要就是營運天數的差異,同樣的投資,在觀塘無法滿足北部的需求,仍需仰賴台中接收站的供給,但若落腳於台北港,則可完全滿足,原先的台中接收站即可轉而提供中部需求,不需再投資做擴建或者是興建第五接收站。總之,不論是擴建台中接收站加舖設海管,或者是移至觀塘之外,營運條件較佳的地點,都能充份供應全國的需求,何需重覆投資北、中部的接收站興建呢?我們期待,政府也能看清投資效益,拯救我們的荷包,不去做過度、浪費的投資。
三、學術界的良知良能
對於保護藻礁,在地的團體不是現在才啟動,更不是今年才發起,從2011年開始,我們已經奔走了好幾年,直至今年6月前,在科學面向上,一直都是非常的無助,而所謂的學者,除了已在桃園藻礁調查研究了12年的劉靜榆博士外,我們看到的,似乎都是那些常見的御用學者,一再憑藉著自己在學術界的地位,持續在幫開發單位背書,一塊塊把珍貴的好所在做所謂的明智利用,直致原來的好風貌逐漸消失,所以,我們對所謂的學者觀感普遍都不佳。
所幸在這之後,許多如陳昭倫博士一樣,具備良知良能的學者陸續加入進行調查,才讓我們看到真正值得稱許的學者,這些學者們看到大潭藻礁的生態,無不熱血沸騰,直稱值得研究的面向太多了,跟先前指稱沒有生態的所謂學者,完全不同。
而中研院也不愧為全國學術界的龍頭,由趙淑妙主任率領生物多樣性中心所有研究學者,率先發起連署支持桃園藻礁的守護;接著,又有數位學者發起全國學者的連署,在短短的5天內,收到超過100位生態相關學者的簽名,再加上其他領域的學者,甚至超過200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先前提到的莊秉潔教授,以及此次連署的主要發起人,林惠真特聘教授、張簡琳玲主任、劉少倫副教授,都是中部地區的老師,他們雖然每天置身在嚴重污染的空氣當中,面對健康重大的威脅,仍能秉持一個專業學者的良知良能,挺身而出,實是令人感佩!
綜合以上所述,很高興台灣的學術界,仍是值得國人稱許信賴的。其他的部份,還有賴主政者能救救我們的行政體系,救救我們的荷包!有許多人持續在提替代方案,但都未獲重視,甚至提出許多詭異的藉口予以反駁,我們不知道在做過多項分析比較後,中油仍執意要使用觀塘這塊天然海岸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莫非是有其他我們看不到的利害結構存在嗎?而我們這群長期跟不會發聲的藻礁站在一起的志工,以及陸續加入研究調查的學者們,都早已把桃園藻礁的守護工作,視為是終生的職志,希望當權者也不要忽視了我們的決心及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