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主動提出縮小風場範圍,從水深15退縮至20公尺、改採大型風機來下修風機支數。竹風離岸風電環評案在16日進行第二次初審,由於小組認為此案提出的資料較為完整,因此要求再做部分補件,即可進入大會確認過關,不需再初審。
竹風由遠東集團德勤投資公司轉投資。位於新竹市外海,距岸約2到6公里。業者此次審查時,主動宣告將風場範圍從水深15公尺退至20到50公尺處,並表示如此一來,已經避開白海豚棲地、香山濕地、人工魚礁禁漁區、定置漁網等環境敏感區位。
並且業者承諾改採容量為8至9.5MW的大型風機,如此一來,風機數量將從77部下修到56或47部,兩側也將留下鳥類飛行範圍。水下噪音部分,承諾了全程減噪工程、劃設半徑750公尺警戒、水下噪音控制在170dB(SEL)以下,也承諾將與鄰近的風場「海能」協調,確認同時間相鄰一排的風機,僅進行一部風機基礎打樁。
「算有誠意」,小組成員普遍認為竹風案所提的資料算是完整,因此可以同意修改後送大會。不過劉小如、王价巨仍認為,在調查現況之餘,也應該模擬可能造成的衝擊,並提出後續因應與準備。李克聰也認為,應該列出可能的不同影響,找出差異性,提出的評估才是真正面對問題的態度。
「海洋是大家的」風機開發偏重漁業補償 小組要求檢討
小組除了要求增加鳳頭燕鷗、黑面琵鷺、大杓鷸、灰面鵟鷹、赤腹鷹等遷徙性鳥類的調查,並對此提出因應對策;提高鯨豚監測與相關工程承諾外。小組也對於目前的公共利益偏重在取得漁民漁會的同意,並給予補償有些反省。
「這塊海不是漁民的。」環委劉益昌指出目前風機開發案,公共利益的討論,往往偏重在漁民的權益補償。劉小如提醒,海洋屬於台灣全體,也屬於未來子孫,更屬於生態,若沒有生態也沒有台灣,因此要談補償,不能只考慮少數有意見的漁民。王价巨也擔憂,若是繼續如此,恐怕變成業者只需要與當地漁會談就好,好似那塊海洋就算是漁會的一般。但當地其他居民、甚至全台生態等層次卻將被忽略掉。
雖然漁業署一度緩頰,這是因為目前漁民的聲音最大,且漸漸有個「價碼」,業者可以遵循要如何補償,未來其他聲音較小的,就可能循此漁業機制展開討論。
但小組認為,還是要應該開始導正這一個觀念,自然資源是全體民眾所有,而非只討論私人權益,「不希望風機成為下一個亞泥案」,劉昌益甚至這麼反省。因此小組也開始提出,要求經濟部能源局後續在環評大會說明,不只對於漁會,海洋資源永續利用公共利害關係者的,後續溝通及權益補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