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廳用餐,會產生多少廚餘?如果把廚餘,一樣樣仔細分析,能得到什麼訊息?舉辦一場萬名選手參與的國際大型運動會,又會產生多少剩食?一群公民展開行動,希望尋找減少食物浪費的解方。
今年,台北難得主辦國際賽事,掀起熱潮,這群公民也沒閒著,他們不是緊盯電視,而是食物。從三月就開始調查與籌備,開會討論、舉辦共識營,希望解決世大運期間,可能產生的大量剩食。
世大運的選手餐,是由曾經承辦2016里約奧運等大型國際運動賽事供餐的澳洲GHG公司承包,為了滿足選手的胃,他們總共採購了300噸食材。依照運動項目不同,選手們的熱量攝取、營養需求,都有所差異,如何精準預估供餐量,是一大考驗。
對選手來說,每場比賽都是職業生涯中的重要時刻,不容許任何差錯,為了保持餐點新鮮,餐廳裡的熟食,只要陳列超過兩小時、冷食超過四小時,就必須丟棄。
就算只有百分之幾的剩餘,累積下來,仍可能造成龐大浪費。如何在確保選手食安和減少浪費間,取得平衡點?儘管公民團體在共識營中,提出不少想法,卻沒被世大運主辦單位採納,僅承諾會將賽事結束後,沒烹煮過的剩餘食材,捐贈給社福團體。
2017年9月2日這天,工作人員接力將一箱又一箱食材,搬上台北市中正區忠勤里里長方荷生出動的冷藏車,要趕在選手村關閉前,將剩餘食材運走。剩下食材數量,根據統計大約有10噸,有些是保存期限短的蛋糕、雞蛋,有些則是需要冷凍的食材,數量多達10噸,讓方里長有些措手不及。
除了剩餘食材,根據GHG公司統計,賽事期間選手村產生的廚餘量,大約有6%。這些剩餘食材,能夠和弱勢團體共享,雖然是美事一樁,如果能及早做出充分規劃,是不是有可能讓6%的廚餘量降到更低?也能把處理10噸剩餘食材的成本,節省下來?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專員沈寶莉指出,公民團體早在今年3月就開始提醒世大運主辦單位,要及早做規劃,最後還是在關閉選手村前,才急著分送物資,公民團體一直爭取能在世大運期間,進到選手村餐廳觀察、了解承包廠商如何執行減少食物浪費的計畫,也不得其門而入。
沈寶莉認為,如果可以從源頭控管,有些食材也許根本不需要採購,最後也不必再另外花錢租冷凍庫保存,省下更多資源。其實,透過分析餐廳所產生的廚餘,就能夠理解一家餐廳的訂貨、烹調行為,和菜單設計的問題,找出減少浪費的對策。
今年10月,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邀請長期在香港推動「廚餘審查」的團體「綠領行動」,來台舉辦工作坊。他們實際找了一家餐廳,請老闆分別保存一個營業日所產生的生、熟廚餘,再請參與工作坊的學員,將廚餘仔細分門別類,一項一項秤重、做紀錄。
在餐廳中,妥善利用食材,餐點設計不同份量,讓消費者不要過量點餐、鼓勵打包,甚至減少供應菜色,都可以有效減少剩食。綠領行動總幹事認為,相較香港沒有強制廚餘分類、也沒有收取垃圾處理費的制度,台灣的垃圾分類相對完善,很有條件推廣廚餘審查。
生產食物,是件不容易的事,丟棄它卻只要一瞬間。從餐廳的經營者,到享用食物的消費者,每個選擇,都可以成為減少食物浪費的關鍵。
公視 我們的島【惜食運動】
10/23(一) 22:00首播
10/28(六) 11:00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