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第22屆海洋哺乳類雙年會結束,今年多了許多空拍機作生態調查的報告,雖然研究設備、方法都有改進,但是全世界瀕臨滅絕的海洋哺乳類越來越多,全世界都在苦思保育的方法。大會結束之前,邀請IUCN鯨豚小組的主席,Randall Reeves,專題演講:「21世紀的淡水水域的鯨豚,是否能存活,如果能存活,為什麼?」
一般來說,鯨豚的棲息地分成三種,深海、淺海、河中。以淺海跟河中的海豚最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威脅。Randall 舉出中國長江的白鰭豚、印度河裡面的江豚、亞馬遜河裡面的江豚、還有墨西哥灣鼠海豚,最大的威脅是水壩跟漁業,以亞馬遜流域來說,近年來興建了接近百座的水壩。下游的漁民也因此漁獲量減少,與海豚產生更激烈的競爭關係。漁獲量越小、網子越多、網子越多、生態更破壞、漁獲量更小的惡性循環。而海豚是生態系的指標,如果海豚滅絕,也表示這個地方的生態已經嚴重破壞了。
先進國家都不一定有能力處理這個問題,以加拿大來說,有一群定居型的虎鯨,他們仰賴鮭魚作為食物來源,但是鮭魚被漁民大量捕撈,虎鯨的食物來源越來越少,加拿大希望可以有限制漁業的政策,不過目前還是無法執行。Randall本身也是台灣白海豚保育的國際顧問團,他結尾的時候,還特別向大家宣布,台灣也是很需要世界各國的鯨豚專家協助。但是非常可惜的是,Randall 從事鯨豚研究超過30年,還是沒有辦法說出如何避免這些鯨豚滅絕的方法。
與國際上比較,這10年來台灣的環保團體在保育白海豚上的努力,算是優秀,針對白海豚的五大威脅,我們催生海洋保育署、停止國光石化、台塑煉鋼、彰工火力電廠、大肚攔河堰、修正水污法、也促成了海岸法與濕地法。這幾年為了讓民眾與漁民了解,保育海洋就是保護漁業,我們也積極將海洋生態保育結合媽祖信仰,但是仍未看到白海豚族群有回復的跡象。
族群數量剩下70隻左右的白海豚,隨時會有滅絕的危險。未來離岸風力發電機的打樁噪音、施工對海洋的干擾,都有可能會造成白海豚滅絕的最後一根稻草。離岸風機政策環評希望航道外先行,也已經有航道內廠商喊出到打樁噪音到白海豚棲地,可以衰減至140db,比過去用暫時聽力受損的160db好很多。但是對已經瀕臨滅絕的族群來說,140db的影響,實難在環評之中有辦法評估。比如說,這噪音是否會影響白海豚食物來源的魚類分布?或是漁民會不會因為離岸風機的設置,把漁業行為更集中在白海豚棲地?
如何讓綠能、保育、永續漁業三贏,台灣的案例非常重要,世界都會非常關注。如果我們可以找到方法,對綠能、對台灣國際保育形象都會非常有幫助。關鍵是,繼續努力減少離岸風機的打樁噪音,甚至考慮學習其他國家,實驗性使用浮動式的設計。另外就是針對西海岸積極推動永續漁業或是休閒漁業政策,協助流刺網漁民轉型。
根據漁業署統計年報,離岸風機開發範圍、白海豚棲息地內的幾個縣市,苗栗、台中(禁止流刺網)、彰化、雲林、嘉義,一年流刺網的產值約4.7億,如果4.7億,部分由開發單位回饋、部分由政府編列預算、部分由漁業轉型收益而得,4.7億並不是大數字。甚至國家可以編列預算,培養漁民協助海洋生態調查的工作。補足台灣海洋基礎資料不足的缺憾,也能在離岸風機建置的過程,為台灣累積詳實的監測數據。
假設台灣這段海岸有200公里,每個海洋監測的樣帶,寬度為一公里,漁民一往一反,就可以協助調查兩公里寬的樣帶的數據,也只需要100個流刺網漁民,轉型成為海洋資源調查員,甚至只要協助巡守,有沒有漁網誤捕鯨豚,就會很有幫助。如果比照巡山員的薪資,100艘流刺網船轉型近海資源巡護船,年度預算不到4000萬台幣,把一些華而不實的彩繪預算節省下來就有了。
從這次國際研討會,佛羅里達協助被魚網纏繞的瓶鼻海豚脫困,有效增加牠們族群數量的案例看來,就算減少部分流刺網,增加近海資源巡護員,應該會有關鍵性的效果。累積的資料不只是台灣政府與廠商可以用,對國際上也會是一個重要的數據。至於其他漁民的轉型,必須要能源局、漁業署、觀光局、雲嘉南風管處、漁民多方討論,產生方案。鼓勵休閒漁業,或是漁村體驗行環境教育,則必須再邀請教育部、環保署一起促成,甚至補助學校進行於漁村體驗的環境教育課程,都不是難題。
這些工作,保育團體本來期待,海洋保育署成立之後可以處理,不過海洋保育署卡關的現況下,建議政院直接跨部會協調:第一、如何培養海洋資源調查人員;第二、如何協助流刺網漁業轉型休閒漁業;第三、如何養成台灣休閒漁業文化。我認為雖然台灣沿近海生態岌岌可危,但是如果可以趁著這次離岸風機的建設,讓沿近海漁民轉型,就可以促成多贏的局面,讓台灣的綠能與保育,在國際上得到肯定。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