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百花盛開,各大賞櫻景點湧現大批的人潮。很幸運得在自然谷辦公室旁邊就有幾株山櫻花,花開繁盛之時,工作站的同仁們只要走到頂樓露台,便可以看到櫻花美景。而櫻花之美不只在花朵本身,在花叢中穿梭的鳥兒們也頗有可觀之處:翠翼鳩、綠繡眼、山紅頭以及天冷降遷[註]的冠羽畫眉…...等雀躍樹稍。其中最常見的莫過於綠繡眼了。
綠繡眼非常能適應人類營造的綠地環境,是很典型的都市咖。因此賞鳥人將他與白頭翁、麻雀併稱為「城市三俠」。也許你會覺得比起麻雀及白頭翁,綠繡眼雖然常見,但碰面的機率畢竟沒那麼高,為何能和其它兩種鳥兒相提並論呢?我想只要你打開電腦搜尋綠繡眼,聽到牠熟悉的叫聲便會恍然大悟:綠繡眼身型驕小、速度快又有綠羽掩護,因此在戶外較難發現牠的蹤跡,但只要你認得牠明亮的叫聲,就會發現牠真的就在我們的四周,只是我們找不到而已。
公園、庭院、行道樹、陽台甚至住家盆栽,不怕人的綠繡眼在這些地方都有機會發現牠們的蹤影,可以說完全演化成與人類共存了。群居的緣繡眼偶爾會與其它小型山鳥混群活動,卻不會真正的進入天然林中。雖說是都市咖,但綠繡眼還是偏好在有充份綠地的環境生活,自然谷在好天氣時常常可以看到三、五十隻的綠繡眼成群在對面樹林移動。在自然谷中也時常能發現其穿梭步道周圍,春天時木屋的山櫻樹上更可以看到牠小小的腦袋埋入花叢,努力吸取花蕊深處的蜜。跟其它鳥類一樣,愛乾淨的綠繡眼會在小水池邊洗澡,在平常休息時也會相互理毛,以減少身上的寄生蟲。
綠繡眼俗稱青笛仔,這個名字取自牠的外觀及鳴叫聲,細細的嘰伊聲雖不及畫眉鳥,但也算悅耳。繁殖期時,雄鳥會站在定點,以連續不斷婉囀聲鳴唱來爭取雌鳥的青睞。綠繡眼一年約可生兩窩,每窩約產三枚卵。每年四月到七月牠們會在分叉較多的小樹或灌木中以草材、細葉編織精細的碗狀小巢,除了巢體做工精細外,牠還會用青苔和蜘蛛網等物品裝飾(偽裝)鳥巢外觀,以減少被發現的機會。而幼鳥雖初期需要由親鳥餵養,但離巢後跟著親鳥以及鳥群一同找食物,很快的就能學會覓食的技能。
綠繡眼小巧可愛,叫聲好聽,因此在古詩詞字畫中出現:「錦鱗繡羽,難傳愁態顰嫵」、「大溪面,遙望繡羽衝煙,錦梭飛練」、「斷腸片片飛紅,都無人管,倩誰喚,流鶯聲住」。其中的繡羽、流鶯指的便是這小巧的鳥兒,宋朝「枇杷繡羽圖」更是將其畫得維妙維肖。
綠繡眼在台灣雖屬一般常見鳥類,但目前也面臨了一些生存威脅:台灣在野生動物保育法生效後,飼鳥業便被規定不能眅賣列為保育類動物的鳥類。許多鳥店開始轉而鼓吹民眾飼養這種討喜好鳴的鳥兒。有少數不肖業者會非法誘補野鳥來販賣,因此造成野外族群的生存壓力。(綠繡眼雖然不是保育類動物,但來源若是由野外捕獲同樣也是不能眅賣的。)此外也有鳥店會向國外進口其它種的繡眼鳥眅售,如果這些鳥兒不慎從籠中逸出與野外的綠繡眼雜交,也會造成天然的基因流失的問題。
[註]台灣有些鳥類會平時居住在中高海拔的山區,但冬季時山上氣溫下降、食物減少,他們便會飛到只有幾百公尺的低海拔森林生活,依氣候在本島進行垂直性遷移的行為稱為降遷。
綠繡眼 檔案
- 體長約11公分,背部大致為黃綠色,腹部白色。
- 喉至上胸、尾下覆羽黃色。
- 具白色眼圈,眼先有一黑帶。
- 虹膜紅褐色、喙黑色、腳鉛灰色。
【參考資料】
- 網路:島內型候鳥,垂直型候鳥
- 網路:安中野鳥社-鳥與文學
- 書籍:劉小如、丁宗蘇、方偉宏、林文宏、蔡牧起、顏重威 著[2010] 台灣鳥類誌(下)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
- 書籍:蕭林吉 主撰 李政霖 繪圖(2014)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 書籍:周鎮 著(1999)臺灣鄉土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