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紅皮書】什麼是「紅皮書」?特生中心用4個問答告訴你!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台灣紅皮書】什麼是「紅皮書」?特生中心用4個問答告訴你!

2018年04月04日
資料提供:農委會特生中心

編按:歷經4年籌備的《2017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於近日發表,加上去年發表的台灣五大類群脊椎動物《紅皮書》,農委會林務局與特生中心目前共發表了6份紅皮書名錄,然而究竟何謂「紅皮書」?想必許多民眾在看到報導時,心中不免浮現疑惑。為此,特生中心特別用四個簡單的Q&A,讓您輕鬆掌握「紅皮書」!


2017年,台灣五大類群原生動物紅皮書名錄發布,涵蓋陸域脊椎動物。攝影:廖靜蕙


歷經4年籌備,《2017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於2018年發表。

Q1:時常聽到的紅皮書,或是某個種類被列在瀕危類別,到底是指什麼?

依據紅皮書構想的提出者史考特爵士(Sir Peter Scott)的說法,紅皮書可以定義成「一份包含威脅程度定義的野生物名錄清單(a register of threatened wildlife that includes definitions of degrees of threat)」(Scott et al.,1987)。

依據這樣的說法,衍生出紅皮書的類別區分和評估標準,並依據標準建立評估方法,以判斷每個物種的受脅類別,這也就成為我們現在所熟悉的紅皮書系統。其目的是想要確認生物所受到的威脅種類與程度,以及滅絕機率。雖然每個生物的族群數量不同,面對的威脅也不盡相同,但因為評估標準是一致的(不分種類都用一樣的標準),受脅類別越高的生物(例如:極度瀕危比瀕危類別高)仍可被視為是更容易滅絕的。

Q2:紅皮書(Red Data Book)與紅皮書名錄(Red List)有何不同?

現在常見的「紅皮書」一詞,可以指紅皮書名錄(Red List)或是紅皮書報告(Red Data Book)。前者為受威脅物種的清單,通常也會包含對受脅原因的說明;後者則是除了名單之外,還可能包含該物種分類、生活史、棲地需求以及保育措施等說明的完整文件。紅皮書名錄或是報告通常被視作物種保育的重要依據,並且是用來進行保育資源分配的重要工具。台灣以往多出版個別的紅皮書報告,近年則以紅皮書名錄形式出版。

Q3:第一本紅皮書是什麼時候出版的?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出版紅皮書嗎?

世界上第一本以紅皮書為名的著作是1964年出版的Red List of Threatened Plants,不過1969年所出版的The Red Book:Wildlife in Danger(IUCN,1969)則是第一本較廣為人知的紅皮書。第一本紅皮書出版之後,受威脅生物的評估與書籍出版蔚為風潮,紅皮書的評估也因此成為全球趨勢。目前推動紅皮書評估與出版不遺餘力的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簡稱IUCN),迄今已發展此系統超過50年,而由於其為具備一致性的科學評估,IUCN的評估標準逐漸廣為各國採用,以評估各自國家的生物受威脅狀態。目前紅皮書版圖也擴及26個地區113個國家及45個地區(2012年統計),已是全球保育主流趨勢及重要資料。

Q4:紅皮書很重要嗎?為何政府單位要花費心力去撰寫紅皮書報告或名錄?對於一般民眾來說,有什麼用途?

對政府保育機關來說,紅皮書名錄可以確認包含物種、棲地、預算等資源與方案的優先順序,以落實保育政策並全面盤點資料,聚焦政策方向。對於一般大眾來說,則可以透過紅皮書名錄的公布與持續更新,關注受脅生物的處境及目前推動的保育政策與措施。除此之外,目前紅皮書評估的許多資料來源都是透過公民科學的方式蒐集,名錄與評估資料也都採公開形式,更加擴大了保育參與的教育推廣。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