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瑋孜:綠色美人魚背後隱藏的企業秘辛與社會責任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孫瑋孜:綠色美人魚背後隱藏的企業秘辛與社會責任

從星巴克2008年的承諾,到今年3月的全球串連抗議活動

2018年04月11日
作者:孫瑋孜(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零廢棄研究專員)

自從星巴克(Starbucks)在20年前進軍台灣市場後,給大多數人的印象就是優雅的爵士樂、香濃咖啡與泰舒茶、舒適的沙發、「公平貿易」咖啡豆與親切地員工服務等正面感覺。不過您可曾發現到,只要在台灣星巴克點冷飲,不論內用外帶都是裝在透明的塑膠杯呢?

紙杯去哪兒?「可回收」的紙杯根本沒被回收

星巴克在每個國家之分店的外帶/內用杯都不盡相同;美國星巴克提供的一次性紙杯就如台灣常見的紙杯一般,除了外層使用食品級的優質紙漿,內部還加了一層防水用的聚乙烯(Polyethylene)淋膜。根據美國環保非營利組織「STAND.earth」的調查,這樣的「紙杯」幾乎沒有回收的管道,更有員工私下指出即使這些杯子被丟棄在「可回收」的店內垃圾桶,當天營業結束後根本是與其它廢棄物混在一起丟棄的——終點不是掩埋場就是焚化爐。該非營利組織甚至在丹佛市於四家星巴克的紙杯中置入迷你追蹤器,放入店員所說的「回收桶」內,結果這四家星巴克的紙杯最終都進了丹佛市的兩座掩埋場。(參閱該組織追蹤報告


STAND.earth 追蹤四家星巴克,發現「回收桶」內的紙杯最終都進了丹佛市的兩座掩埋場。孫瑋孜提供。

說好的100%回收呢?跨國串聯追垃圾

其實不只「STAND.earth」組織決定槓上星巴克,今年在3月21日星巴克全球股東年度會議(Starbucks Annual Global Shareholders Meeting)前,除了「STAND.earth」,在美國還有5 Gyres、All At Once、Break Free From Plastic[1]、Captain Planet Foundation、Care2、Clean Water Action、Greenpeace USA、Hannah4Change、Heirs to Our Oceans、Kokua Hawaii Foundation、Plastic Pollution Coalition[2]、Project Coyote、The Story of Stuff Project、StudentPIRGS、SumOfUs、Texas Campaign for the Environment、UPSTREAM Policy等環保組織,以及印尼的Plastik Diet Kantong、黎巴嫩的Recycle Lebanon與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一同組成「SBUX Coalition」——如此跨國大串聯的原因之一是,早在2008年美國輿論大肆批評下,星巴克當時便承諾在2015年之前,其店家的一次性紙杯100% 都會進入回收系統,同時承諾將提供誘因鼓勵25%的顧客攜帶自己的隨身杯購買其飲料。然而到了2018年,回收率顯然連10% 都做不到,且在美國自行攜帶杯具至星巴克的消費者僅佔全部的1.6%[3]。因此於今年3月初成立的「SBUX Coalition」,目標之一便是要求星巴克負起當時的承諾與應盡的社會責任,在最短時間內達到之前宣稱2015年便可達成的目標。

為了在星巴克年度股東大會期間向星巴克企業施壓,「SBUX Coalition」利用「thunderclap」的功能,在3月7日全球同一個時間於各組織社群媒體上同時發表要求星巴克履行承諾,負起社會責任的訊息,同時加上「#StarbucksTrash」與「#BetterCups」等hashtag標題讓這訊息在網路上如病毒般傳播。同時各團體不僅一週開一次網路會議,更利用製作懶人包、資訊圖表等方式,讓大眾知道美人魚的兩條尾巴後面藏著的是掩埋場中每年40億個星巴克紙杯。「SBUX Coalition」在四月初會繼續開會,檢討策略與分享各國的情況。


SBUX Coalition 利用thunderclap 的功能要求星巴克履行承諾,負起社會責任,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同時是Break Free From Plastic(擺脫塑縛)運動以及Plastic Pollution Coalition的核心會員。(圖:孫瑋孜提供)

生物可分解塑膠只是號稱,最終還是進了焚化爐

而台灣星巴克與美國的店家不同之處,在於冷飲全都裝在PLA塑膠杯中(但杯蓋是PET材質)。雖然PLA號稱是生物可分解塑膠,但依舊必須在可維持固定溫度與濕度,且有適當微生物的分解廠中,才能如同PLA製造業者所說地在數十天內便可完全分解。

如果您以為PLA生物可分解塑膠只要埋在後院土裡就很快消失的話可就大錯特錯了——半年後把它挖出來也許完完整整,連標籤都還在。因此台灣除了星巴克熱飲與美國一樣內有聚乙烯淋膜而幾乎不可能回收,裝冷飲的PLA杯子在台灣更是連一座生物分解廠都沒有;而更荒謬的是這些PLA杯底除了標明是七號塑膠(七號代表「其他塑膠」,包括PC與PLA等)之外,竟然還印了環保署基管會的「四合一回收標誌」。由玉米等植物製成的PLA塑膠是不能回收的,但四合一回收標誌會讓消費者誤以為是可回收塑膠,結果將會與其他真正可回收的塑膠混在一起,大大影響其品質。而由於台灣缺乏專業的生物分解廠,最後這些PLA塑膠杯還是進到了焚化爐。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的立場是:只要是被設計成一次用過即拋棄的產品,不管其來源是多天然、多無害,終究還是浪費地球有限的資源。國人絕對必須正確看待「拋棄式」產品的生命週期及碳足跡,屏棄「用過即丟」的生活習慣,我們才能在有限資源的地球上,繼續好好地、永續地與萬物共存。


星巴克與Mc Cafe' 的冷飲杯身都是PLA材質,在台灣連一座生物分解廠都沒有。(圖:孫瑋孜提供)

而台灣除了星巴克的冷飲,還有Mc Cafe的冷飲也是用PLA材質塑膠杯盛裝(也一樣有四合一回收標誌)。蠻野心足協會除了繼續與SBUX Coalition其他成員集思廣益之外,也將在4月底前正式行文台灣星巴克與麥當勞McCafe,要求解釋PLA一次杯的去向,以及督促它們負起企業責任。畢竟在毫無PLA分解廠的地區大量使用PLA生物可分解塑膠杯,難免會讓人揣測該企業是否以「生物可分解」之名,行「企業漂綠」之實。

[1]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同時是Break Free From Plastic(擺脫塑縛)運動,以及Plastic Pollution Coalition的核心會員。
[3] STAND.earth鉅細彌遺的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