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18)年度台灣珊瑚礁體檢於4月14-15日開跑,第一站選在墾丁合界,共有9名志工熱情相挺。墾丁珊瑚礁體檢由在地潛水業者陽光潛水自2016年底認養,進行一年兩季的調查,業者不僅自行負擔調查所需的器材費用,也招募自己的學員或客人組成調查團隊,截至今年已經累積4筆資料。
調查結果顯示,5米和10米的活珊瑚覆蓋率分別是31.9%和55%,以國際標準來說屬於「一般」(覆蓋率25-50%)和「優良」等級。較特別的是,兩條穿越線的藻類覆蓋率皆超過了15%,這可能是因為適逢季節交替,而使藻類數量增多。
一般來說在水溫逐漸升高後,藻類也會漸消失,不過相較2017年同月份的數據,今年度藻類覆蓋率高出許多,推測可能是因為每年海水溫度變化的趨勢不同所致。
魚類部分,記錄到較多的還是蝶魚,5米處和10米處族群密度分別為每100平方公尺3.75隻和12.5隻。5米處的蝶魚數量較往年觀察少許多,但究竟是數量確實有減少或是自然消長,則還需要累積更多年的數據。其他魚類則還有零星觀察到石鱸、鸚哥魚和小於30公分的石斑。
無脊椎動物部分,記錄到最多的生物為魔鬼海膽,5米處和10米處的族群密度分別為每100平方公尺86.5隻和14.75隻。5米處魔鬼海膽的數量不僅遠高於10米處,也遠遠高於其他調查點。此外,三年調查數據顯示,此處的魔鬼海膽數量一直都頗高,推測可能是缺乏掠食者或是食物來源豐富所致。除了魔鬼海膽外,也記錄到不少硨磲貝和清潔蝦。
合界潛點位於墾丁國家公園分區中的海域特別景觀區,受到墾管處的規範,除了一般之潛水攝影活動、生態學術研究之行為外,禁止其他人為活動包括捕捉、垂釣、採撈及破壞海域動植物資源、興建人工設施等。再者此處對潛水人來說也屬於中高級難度的潛點,是以潛水人次也不若其他熱門潛點多,因此調查顯示這裡受到的人為衝擊(包含垃圾、漁網、遊客、下錨等)為「無」,此外調查團隊也在調查過程遇見海龜,相當難得。
珊瑚礁體檢是由美國珊瑚礁體檢基金會(Reef Check Foundation)所發展的一套標準化調查法,且可由一般潛水人受訓過後即可協助執行,可說是海裡的公民科學家。1997年推廣至全世界重要珊瑚礁區進行,台灣珊瑚礁學會也共襄盛舉,然而組成多以學界老師、助理或學生為主。2009年起,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開始招募一般潛水人協助調查,至今已邁入第十年,在全台灣十個地點以上持續進行調查,接下來其他場次也將陸續進行,邀請更多海洋志工一同加入珊瑚礁體檢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