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公分小翅蛾 凸顯浸水營霧林帶珍貴環境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0.6公分小翅蛾 凸顯浸水營霧林帶珍貴環境

2018年05月30日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廖靜蕙報導

在我們身邊翩翩飛舞的蝴蝶和飛蛾,四處尋花吸花蜜。仔細觀察,牠們大多使用如彈簧般的口器來吸食花蜜、溪水等當食物維生。但有一群自侏羅紀晚期即出現地球上、體型極小的「小翅蛾」,成蟲卻具有發達的大顎,能直接取食花粉或孢子。中山大學教授顏聖紘研究團隊於浸水營國家步道中首次記錄到小翅蛾,極可能是中央山脈南端的首次記錄,也見證霧林帶所維繫的生物多樣性。

小翅蛾由於體型小,不易察覺。圖為首次於浸水營野生動物重要棲地發現的小翅蛾。攝影:姚錫宇,屏東林管處提供

「這個類群之所以特別是因為牠們仍然具有咀嚼式的口器,不像一般蝶蛾是曲管式的。」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顏聖紘表示,「小翅蛾」(Micropterigidae)這群特別的小型蛾類,自一億五千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就出現在地球上,是現有的蝴蝶與蛾類中,最早演化出來的類群。在台灣還有幾個現生種,但研究人員對其演化起源和生物學所知有限。

小翅蛾由於體型小,翅膀打開來也只有0.6公分,因此,除非是專業的研究者,或偶爾被一些昆蟲愛好者拍到,平常很難吸引人們察覺其存在。台灣有關小翅蛾的研究與觀察記錄並不多,已知的「小翅蛾」共有8種,而前一次的發表是由日本動物學者一色周知於1931年在倫敦動物學會學報所發表,距今87年。

牠們廣泛分布於全球主要陸地的溫帶潮濕森林之中。顏聖紘指出,台灣原生的小翅蛾都在白天飛行,翅色閃亮,雖不起眼,卻是森林生態品質的指標之一。


研究團隊野外調查。顏聖紘研究室提供。

「小翅蛾的幼蟲只取食『地錢』這種苔蘚植物,而地錢通常只出現在環境良好的陰涼森林之中。」他說,若森林環境受干擾破壞,造成地表溫度上升與溼度散失,小翅蛾就不可能存在。

過去,中興大學昆蟲系所執行的雪霸國家公園見晴地區的昆蟲相調查,也曾記載過小翅蛾,但中央山脈南段,大概只有浸水營存在霧林帶,得以支持這類昆蟲生存;進入恆春半島幾乎就不可能找到小翅蛾。

「這次的發現可能是中央山脈南端最南的記錄。」顏聖紘指出,翻過浸水營那一帶的山,往南就進入恆春半島的亞熱帶季風林,海拔陡降、氣候相當炎熱,因此能於浸水營山地森林中,發現這類只生存在濕涼氣候的原始蛾類,更凸顯其難能可貴之處,同時顯示浸水營仍存在環境品質良好的棲地,未因過度的遊憩行為而受干擾。

不過,部分山友為圖方便,在未經主管單位的同意之下逕自除草,甚至使用殺草劑。顏聖紘說,這類行為造成的危害不僅止於地被植物死亡,許多仰賴地表植物存活的生物也隨之失依。

※ 這項研究出自屏東林管處委託執行的「浸水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昆蟲多樣性與植群之關係研究計畫」。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