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詩的產生背景
唐代國家統一國力強盛,疆域廣闊,在國界與邊疆各民族常有交流,但塞外民族因生活較困苦而想進入中原掠奪,因此常發生爭端,以致戰爭連綿不絕。唐代在邊界設有邊防,有些文人嚮往新奇的邊疆生活和邊塞風光,也期望從軍為國立功、施展才華與抱負。在這種背景下,產生許多邊塞詩,一方面表面當時社會現象,抒懷詩人心中情感;一方面撰寫邊地嚴寒氣氛,記述邊疆地區艱險特殊的山川風貌。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王昌齡〈塞下曲〉
中國境內蒿類植物約有八十種,分布範圍廣,大部分種類屬於荒廢地先驅種。王昌齡〈塞下曲〉描繪戰爭後,平沙落日的寂寥,戰場上白骨成堆、蓬蒿遍布的荒蕪淒涼景象。歷代詩文大多蓬蒿並提,劉長卿〈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城池百戰後,耆舊幾家殘。處處蓬蒿遍,歸人掩淚看。」蓬蒿出現之處都是荒涼場所。
識別特徵
- 今名:青蒿
- 學名: Artemisia carvifloia Buch.-Ham. ex Roxb. Artemisia apiacea Hance
- 科別:菊科
一年生草本;高達1.5公尺。葉互生,暗綠色或棕綠色,蜷縮易碎,基生葉與莖下部三回羽狀分裂,裂片呈線狀披針形,有長葉柄,花期葉掉落;中上部葉片一至二回羽葉,裂片長圓形。花集生成展開之圓錐花序;花淡黃色,均為管狀花。瘦果橢圓形,長約0.7公釐。分布東北、河北、陝西、山東、華中、華南及西南各省之低海拔、潮濕的河岸砂地、山谷、林緣。
全唐詩植物學
作者: 潘富俊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6/07
開創台北植物園的古典文學景觀,跨界結合科學知識與詩詞歌賦賞析,世界第一個「植物文學偵探」潘富俊,2018再出擊!
運用現代科學研究《全唐詩》49,036首詩、統計出唐朝有398種植物入詩。獲得新穎的賞析角度,同時領略古人景觀設計的匠心、落實美學於日常生活!
唐詩是漢字文化的巔峰傑作,幾乎人人皆可隨口引用上幾句,例如: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心有靈犀一點通。」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一般傳世的《唐詩三百首》只是方便兒童朗誦的入門集錦,真正精華集大成的是《全唐詩》,影響全球漢文化圈,包括台灣、中國、乃至日韓等,至今不墜。唐詩作者自君王將相至僧道青樓,內容或引經據典,或喻依萬物──尤其是「植物」計有398種入詩。本書從認識植物這個視角度來刻劃唐帝國,大至盛世的全貌,小至生活點滴,並依據唐代版圖的空間分布及歷史文化縱深,區分《全唐詩》植物成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