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詩植物學】大唐食事 野菜、蔬菜與糧食作物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全唐詩植物學】大唐食事 野菜、蔬菜與糧食作物

2018年07月29日
作者:潘富俊

唐代以前的菜蔬

根據《詩經》,春秋時代百姓採集的野菜種類很多,至少三十種以上,主要有「芹」、「荼」、「薺」、「薇」、「荇菜」、「蕨」等。此外,尚有卷耳、芣苢、葵、莪、莫、蓫、芑、蒿類、藜、蓴、竹、葍等。其中有些野菜比較可口,至今仍採集或栽培食用。

漢代文獻《爾雅》提到的野菜種類有荼、笋、荇、藕、芹、薺、蕨、蒿等;《周禮》有葵、荼、笋、莕、芹、蒲等;《禮記》有堇、荼、薤、芑、蓼、薺、蒲等。苦菜很早就成為常蔬,不僅尋常百姓食用,也是王公富室之菜餚;冬葵是白菜出現以前的「百菜之主」,都是千百年來中國百姓喜愛的佳餚。

全唐詩植物學

綜合以上文獻,可知唐代以前採食的野菜種類主要有:荇菜、卷耳、車前草、蔞蒿、蕨、野豌豆、苦菜、薺菜、香蒲、冬葵、藜、播娘蒿、苦藚菜、旋花、水芹、水蓼、蓴菜等。栽培的蔬菜除《詩經》的匏瓜、蕪菁、蘿蔔、韭菜之外,還栽培荷、香椿、竹筍等原生植物。

全唐詩植物學

唐代以前的糧食植物

粟和黍是中國半乾旱黃土區的原生植物,根據考古資料,七至八千年前的河南裴李崗文化、河北磁山文化主要糧食作物是粟;大約同時的甘肅大地灣文化、陜南的李家村文化,主要糧食作物是黍。五至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種植的主要作物仍為粟、黍,晚期有水稻。

小麥、大麥大概原產於西亞,史前時代已引進中國。商及西周初期,黃河流域種麥尚不普遍,春秋以後在黃河下游地區逐漸發展。小麥在西漢時尚非主要的糧食作物,直到唐代,磑磨(石磨)發明之後,小麥才快速發展。稻原是熱帶及亞熱帶糧食作物,唐代的長江流域及黃河流域都普遍有栽植。

全唐詩植物學

古代農書都視菽(大豆)和其他豆類為穀物,從南北朝時代《齊民要術》、元代《東魯王氏農書》、《農桑輯要》到清代《三農記》等,莫不如此。因此,唐代以前的糧食植物計有:黍、粱(稷、粟、禾)、稻( 稌)、大麥(牟)、小麥(來)、菽(大豆)等。

全唐詩植物學

唐詩蔬菜、野菜和糧食作物

唐詩載錄栽培蔬菜已經超過十五種,有薤、芥、蔥、薑、菘(白菜)、莧、茄、油菜、萵苣、黃瓜、紫菜、紫蘇、黃芽菜、蒜等,加上《詩經》時代之匏瓜、蕪菁、蘿蔔、韭菜,和常食野菜薺、薇、蕨、蓴、芹、苦菜、慈菰、荇菜、藜、葵、菰等,唐代常用蔬菜應該超過三十種。《詩經》時代和漢代糧食植物主要是:黍、粱、大麥、小麥、稻和大豆等。除此六種,《全唐詩》還記述了芋、薯蕷(山藥)、蕎麥、菰米、黃獨、薏苡、燕麥等。澱粉為主的作物,也可充作主食。與《詩經》相比,《全唐詩》的糧食植物種類多一倍以上。其中菰米有一百一十八首詩提及,是唐代的主食之一。芋是南方作物,共出現二十六首,可見逐漸受到重視;薯蕷、蕎麥等也在唐詩開始有栽培紀錄。

全唐詩植物學

 


全唐詩植物學

全唐詩植物學

作者: 潘富俊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6/07

開創台北植物園的古典文學景觀,跨界結合科學知識與詩詞歌賦賞析,世界第一個「植物文學偵探」潘富俊,2018再出擊!

運用現代科學研究《全唐詩》49,036首詩、統計出唐朝有398種植物入詩。獲得新穎的賞析角度,同時領略古人景觀設計的匠心、落實美學於日常生活!
唐詩是漢字文化的巔峰傑作,幾乎人人皆可隨口引用上幾句,例如: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心有靈犀一點通。」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一般傳世的《唐詩三百首》只是方便兒童朗誦的入門集錦,真正精華集大成的是《全唐詩》,影響全球漢文化圈,包括台灣、中國、乃至日韓等,至今不墜。唐詩作者自君王將相至僧道青樓,內容或引經據典,或喻依萬物──尤其是「植物」計有398種入詩。本書從認識植物這個視角度來刻劃唐帝國,大至盛世的全貌,小至生活點滴,並依據唐代版圖的空間分布及歷史文化縱深,區分《全唐詩》植物成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