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預算膨脹 民間團體商對策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治水預算膨脹 民間團體商對策

資訊不對等 如何防範「利」委自肥?

2006年01月19日
本報訊(莫聞、張文樺報導)

環境危機當前,環團坐立不安,前往立法院表達「環境優先」的訴求。(台大自然保育社許靜娟/攝影)立法院通過治水預算,由8年800億膨脹到1,416億,並一度提案部分經費免環評,雖然最後撤銷免環評的提案,但立委此加碼預算的做法,仍讓外界強烈質疑是想在國會減半前「撈最後一票」的「自肥」行為,部分環保團體更主張若行政院覆議不成即「解散國會」。目前研判行政院覆議的成功機率不大,因此,未來如何加強資訊公開,讓民間有充足的遊說準備與公共對話,以防堵此類「豬肉桶」式的政治分贓持續發生,應會是民間團體持續監督與研商對策的重點。

民間團體對治水預算膨脹的義憤填膺,可從13日在台北NGO會館為「國家永續發展會議」暖身的「北區環保團體區域論壇」會議上看出。該次會議中,與會代表得知立院提案動作後,即由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理事長朱增宏起意:「我們坐在這邊討論永續發展,但是立法院卻在進行協商會議,治水預算提高至一千四百多億,並可兩年內免環評。」環境危機當前,環團坐立不安,隨即進行準備前往立法院表達「環境優先,治水要環評」的訴求。儘管會期將免環評條款刪除,環團對於政府假借治水之名行貪污之實表達不滿,16日更串聯全國11個縣市100多個環保同步發表聲明。

環團對於政府假借治水之名行貪污之實表達不滿,16日串聯全國11個縣市100多個環保團體同步發表聲明。事實上,治水不一定要花大錢。例如,日前經濟部水利署請來的三位荷蘭籍水利都市規劃專家即表示,解決河川污染、防洪排水的相關問題,花大錢建設並不是解決水利及都市發展的唯一辦法。

立法院通過治水條例,卻沒有看到配套的治水計畫及環境評估,環保團體表示,治水預算由800多億擴張為1400多億,經由朝野協商密室討論,若沒有完整計畫,對生態的衝擊遠勝於蘇花高的興建,也讓人質疑為立委減半後,「利」委以特別預算的方式在最後任期的圖利行為。環保人士林聖崇質疑,這筆膨脹的經費,甚至成為水利署對立委進行政策遊說的豐厚資源,12日通過的湖山水庫預算,與此不無關聯。

有鑒於環保團體之間必須要能共識決議,加以近來環評審查、相關環境議案等資訊無法即時、完整充分公開化,聯盟機制再度被提出,曾任生態保育聯盟總召集林聖崇表示,仍需尊重各個團體的自主與多樣性。繼去年12月通過的公開法,環保團體也極度關切。

治水特別預算的後續發展,民間環保團體將持續關切,但目前讓環保團體憂心的是,此次提案加碼預算的資訊並不對等,未能於事前進行充足的遊說準備與公共討論;因此,如何加強資訊公開,強化對國會的監督,以防止「肉桶政治分贓」、甚至企圖逃避環評監督的類似事件持續發生,可說是未來應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