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幼鯊出沒大潭藻礁 中研院學者籲劃保護區、停止開發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瀕危幼鯊出沒大潭藻礁 中研院學者籲劃保護區、停止開發

2018年07月02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賴品瑀報導

桃園大潭藻礁面臨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開發,引發民間團體四處奔走,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3月對當地生態展開調查,7月初發佈在大潭藻礁發現國際瀕危種「雙髻鯊」的幼鯊。加上訪調當地漁民長期經驗得到的結果,學者推估,大潭藻礁很可能是瀕危鯊魚的重要復育場,而且中油有意開發的G1、G2區,就是桃園沿岸生態最完整、生物多樣性最好的區塊,反擊中油過去一再聲稱「生態並不好」的說法。

DSC05145

中研院調查團隊發佈,在大潭藻礁發現國際瀕危種「雙髻鯊」的幼鯊。賴品瑀攝。

先是發現屬一級保育類的柴山多杯孔珊瑚,中研院學者2日再宣布,這次在大潭藻礁發現的雙髻鯊,正是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屬「瀕危」的紅肉丫髻鮫(學名Sphyrna lewini)。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強調,調查結果顯示大潭藻礁健康且完整,西北海岸更可能是鯊魚的重要繁殖場所,應該立刻劃設保護區,停止任何開發計畫。

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計畫選址在觀塘工業港、工業區,此案對大潭藻礁將產生的衝擊,引發大潭藻礁是否具生態價值的論戰。農委會因此委託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等大專院校學者對大潭藻礁進行1年的調查,並從今年3月展開。

幼鯊出沒大潭海域 有望揭國際幼鯊育幼所謎團

調查正式開始前,陳昭倫已在大潭藻礁發現柴山多杯孔珊瑚、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惠真也在調查後推估,該海域至少擁有頂級消費者裸胸鯙成體至少1200隻,推測大潭藻礁有豐富生態。

強調新發現是出乎意料、始料未及,本來調查計畫並沒有特別重視鯊魚的生態,如今調查團隊在G1、G2區捕獲包括雙髻鯊、沙拉真鯊等其他鯊魚的幼鯊一共7條,體長40至55公分,都是剛出生。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溫國彰解釋,後續還會解剖這些樣本,以確認這些幼鯊的確有吃藻礁生態系內的生物、確定有利用當地藻礁與棲地。

溫國彰表示,這些幼鯊的發現,顯示大型迴游性掠食者對大潭藻礁及周邊棲地的利用率很高,所以台灣的西北海域很可能是鯊魚的重要孵育場。未來調查團隊會對鯊魚的迴游週期與如何利用藻礁棲地加強收集資料。

溫國彰表示,全世界都還在找幼鯊育幼所,目前國際學界還不明確,但初步認為位在岸邊、有一定濁度的地帶最為可能,大潭藻礁的條件相當符合,相信國際生態學界也會相當重視他們的發現。

DSC05136

學者溫國彰指出,很可能台灣的西北海域是鯊魚的重要孵育場,這個發現,將會受到國際生態學界高度關注。賴品瑀攝。

陳昭倫解釋說,台灣海峽一向是許多生物遷徙的管道,因為海峽是平穩的水域、有穩定的食物來源,尤其大潭藻礁有礁體、有砂,不但有多樣的食物來源,幼體更可以在礁體裡躲避天敵、在平穩的水域成長,直到長成再加入迴游的群體。

雙髻鯊屬於IUCN的瀕危名單,也是CITES的貿易監控物種,台灣漁業署也在2016年將其列為「三大洋禁捕鯊魚及魟類物」名錄。

當地漁民口述歷史 夏天捕到鯊魚非罕事

台北大學助理教授陳湘繁則是對觀音、新屋沿海社區對漁民進行訪談,結果顯示,在夏天於沿岸所架設網具抓到鯊魚的現象一直都很普遍與尋常,當地常可捕獲翅沙、狗沙、南方龍紋鱝等軟骨魚類,甚至有鯨鯊目擊紀錄。

甚至有漁民表示,前兩週才在大潭與白玉的潮間帶,誤捕了十多隻雙髻鯊幼鯊,與團隊捕得的大小類似,推測才剛出生幾天。更有永安漁港的漁船表示,每年的3到6月、9到10月,在6海里左右的近海網撈,也常常與土魠魚一起混捕到雙髻鯊與真鯊,可能多達數百條,重量達上千公斤。

更有漁民回憶,40多年前,曾有漁船一趟捕獲了8噸的雙髻鯊與真鯊,裡面更包含了大型懷孕母鯊,腹內還有數十條小鯊魚,陳湘繁表示,從這些口述歷史可知,該海域是鯊魚相當重要的繁殖棲地。

除了發現鯊魚,林惠真的裸胸鯙調查也持續進行。林惠真指出,團隊繼續在G1、G2等區域放設蝦籠,不但比過去有更高的捕獲率,更重要的是,在G2區有兩隻裸胸鯙是重複捕捉,在過去調查就已經抓到過。林惠真解釋,這兩隻裸胸鯙的存在,顯示牠們真的就生活在該海域裡,而非因為誘餌才從遠處吸引過來的。

2018.07.04 補充陳昭倫回覆讀者提問如下:
問:請問美國《瀕危物種法案》不是有禁止騷擾、傷害、捕獵、收集、或追捕所列物種嗎?台灣沒有相關法律規範嗎?建議補充取樣正當性說明。
答:在記者會中我們一開始就強調發現保育類鯊魚是研究計畫始料未及的,因為在之前其他相關的研究皆無相關的資訊。我們並不是蓄意要去捕捉保育類鯊魚。在我們魚類多樣性採樣方法中,鯊魚是在架設刺網後在潮間帶所收集到的。因刺網的收放需要經過至少ㄧ次潮水,因此在退潮之後,我們去收集樣本時,已發現的鯊魚是死亡的個體。這部份我們在記者會上皆有說明。
關於台灣相關法律,目前是漁業署公告在三大洋禁捕的鮫的其中ㄧ種。在IUCN列為瀕危(endangered),在CITES 是放在附錄二,是可以貿易物種,但是必須接受監控。
問:將幼鯊放在鋼盤內的照片恐與魚販宰殺有所聯想?
答:這ㄧ點我們會尋求改進。但是,我們並沒有野外活體的照片,我們是忠實呈現我們做研究所採集到的樣本。這些樣本已進行DNA、胃內含物等等採樣。
問:文中提及漁民捕獲很多鯊魚,誤捕的漁民會放回去嗎?
答:我們在記者會上也已經強調,在傳統漁業上這些鯊魚都不是主要物種,而是混獲的物種。我們在訪談過程中都有跟漁民傳達相關的保育資訊。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