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運動的靈性反省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運動的靈性反省

2018年05月08日
作者:陳慈美

耶和華阿,你所造的何其多,

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

遍地滿了你的豐富。

詩篇104篇24節

 

早在1960年代,瑞秋‧卡森的著作《寂靜的春天》就已經使美國開始重視快速的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風險,開啟了環境運動的序幕。1970年4月20日,由美國一群大學生發起,呼籲在一年中選一天為「地球日」,大家一起來重視地球環境。

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有140個國家參加了「地球日/1990」此項國際最大的環保運動,並將地球日正式定於4月22日,台灣也有代表出席參與此國際盛會。

另一個環境運動的里程碑便是1972年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所舉辦的「人類環境會議」,以及20年之後的1992年,聯合國在里約熱內盧舉辦的「環境與發展會議」。在里約會議中,聯合國和各國政府已經接納21世紀永續發展的議程(Agenda 21),但是民間組織和原住民團體則指出:敬畏尊重自然生態優於經濟發展,強調經濟成長最主要的問題,在於與環境和自然的對抗。

民間組織和原住民團體提出擬定「地球憲章」的訴求,得到「環境與發展會議」秘書長史特龍(Maurice Strong)的承諾。透過各方的努力,並與以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為主席的「綠十字」(Green Cross International)合作,「地球憲章倡議」(Earth Charter Initiative)終於成為一種運動。此後,費時七年,這個號稱是全球公民社會透過最公開且高參與度的過程,才在2000年定稿。

國際社會深感迫切需要在人權宣言之外,基於「敬畏尊重自然生態優於經濟發展」的信念所建構能夠保存文化多樣性、保育自然生態環境和確保永續發展新願景的「地球憲章」(Earth Charter),讓它成為全世界所有國家、人民團體、企業和個人的行為規範。

神讓星空深遂廣濶,使大海湛藍豐饒,叫大地生出五穀菜蔬。大自然是生命的泉源(source),不應該是經濟架構下任人擺佈的資源(resource)。

在一波又一波的環境運動中,教會界應該以深層的靈性反省,來參與塑造「敬畏尊重自然生態優於經濟發展」的文化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