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與公共領域對話 | 環境資訊中心

信仰與公共領域對話

2018年05月08日
作者:陳慈美

我們生活在一個衝突很激烈而盼望很瑣碎的多元世界中,「如何參與公共領域」成為現代人一個重要課題,出版界也慢慢可以看到「公共信仰」或「公共哲學」相關著作出現。

在這個時代,所有宗教的核心挑戰,就是要如何幫助群眾走出狹小的盼望,並且能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也幫助群眾解決大型衝突,能與別人和平共處。宗教經驗與入世參與,都是基督宗教不可或缺的元素,因此,信徒真正的宗教經驗,必須也是一種形塑世界的力量。

「生態關懷者協會」的宗旨,就是「以探討土地倫理、追求生態公義、落實簡樸生活,參與建構台灣生態文化」,我們的目標則是分成兩個向度:「推動台灣社會探討環境倫理的風氣,深化本土環境關懷的論述與實踐」;以及「促進台灣生態保育界以本土生態文史智慧參與國際環境倫理論述及落實。」

本文集第一單元分別選用協會與佛教和天主教團體互動時所提供的論述。2005年5月14-15日於玄奘大學第一屆「應用倫理學術會議」中所發表的論文:「從舒馬赫『佛教經濟學』與李奧波『土地倫理』的關聯探討『永續發展』的倫理原則」,以及2017年4月25-26日於花蓮保祿牧靈中心,天主教男女修會會長聯合會第五十三屆常年大會研討會「愛惜我們共同的家園」中所發表的論文:「常樂廚房,且莊嚴廚房──參與追求生態公義的故事」。

第二單元是協會於2008 年和2016 年邀請「環境倫理學之父」羅斯頓教授(Holmes Rolston, III)訪台的記錄,簡要地整理出他留給我們的教導和典範。分別刊登於《校園》雜誌的七篇文章:「自然之道即十架之路」、「森林像教堂」、「迷霧中的王者」、「蕨代風華」、「地心的氣息」、「海洋在呼喚」、「仰之彌高即之也溫」,和《新使者》雜誌刊登的「從被解聘的鄉下牧師 到 環境倫理學之父」。

第三單元則是刊登於《曠野》雜誌的兩篇文章,是協會於2015年參與全球生態完整性組織(Global Ecological Integrity Group, GEIG)在義大利帕瑪大學(Parma University)舉行的第23屆年會後所寫的:「以大衛之石迎戰生態困境」,以及2017年在新竹聖經書院舉辦的「洛桑運動東亞諮詢會議─關愛受造世界與福音大會」後所寫的「如何傳承『關愛受造世界』的呼召?」

第四單元挑選自2009年到2018年,從協會立場回應台灣社會當時的環境議題,並刊登於基督教論壇報社論的要點摘錄文章。這些在信仰與公共參與對話的嘗試,還期待更多人指正與投入!

目錄

第一單元

  1. 從舒馬赫「佛教經濟學」與李奧波「土地倫理」的關聯探討「永續發展」的倫理原則20050514-15

  2. 常樂廚房,且莊嚴廚房──參與追求生態公義的故事20170425

第二單元

  1. 自然之道即十架之路200901-02

  2. 森林像教堂200903-04

  3. 迷霧中的王者200905-06

  4. 蕨代風華200907-08

  5. 地心的氣息200909-10

  6. 海洋在呼喚201001-02

  7. 仰之彌高即之也溫201005-06

  8. 從「被解聘的鄉下牧師」到「環境倫理學之父」20161010

第三單元

  1. 以大衛之石迎戰生態困境20150810 

  2. 如何傳承「關愛受造世界」的呼召?201710

第四單元

  1. 土地是聖經信仰的稜鏡

  2. 自然、道德、和上帝之間的關係

  3. 公義、和平、受造界的完整

  4. 環境運動與靈性反省

  5. 上帝是至高無上的經濟學家

  6. 大自然是人類生存的根源

  7. 從生態管家到生態親裔

  8. 側耳聆聽人類的哭泣和大地的呻吟

  9. 請給我一張健康、完整的生命地圖!

  10. 大衛的五顆石頭

  11. 結合「心靈重建」與「環境再造」

  12. 當我們日用的飲食有倫理錯誤

  13. 能源轉型的信仰反省

  14. 神已使萬物與他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