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23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賴品瑀報導
桃園復興鄉原住民泰雅族「枕頭山部落」由於石門水庫興建阻斷了聯外道路,至今仍仰賴舢舨船進出。桃市原民局提出興建懸索橋的計畫,23日環署舉行此案的環評第二次初審,雖然小組認為此案具必要性,但送審資料卻因不夠完備而要求再補充。
補充項目包括提出對舊有崩塌地、順向坡的對策或橋墩東移的替代方案,提出通行人員進出管理機制等。桃園市原民局指出,枕頭山部落居民自日據時期即居住該處,因石門水庫興建造成大漢溪水位上昇,阻斷原有聯外道路,目前居民仰賴舢舨船進出部落。每遇颱風豪雨即無法出入,枯水期時船隻無法行駛又被迫涉水,致意外事故頻傳,因此提出興建一座懸索橋橫跨於大漢溪兩岸。
計畫橋梁總長度約240m,橋面淨寬採2.5m,全寬約3.5m,可供總重3.5公噸以下之小型車及小型救護車通行。原民局強調,這個懸索橋目前規劃僅限於居民出入,並非為觀光遊客所設。
不過,在前次的審查中,遭環委李錫堤、劉希平等提出,工區周邊多處顯示散佈崩塌地,要求補充具體評估是否可能發生大規模崩塌,此次原民局提出橋塔選址在完整的岩盤上,承載力佳,應無發生大規模崩塌的可能性。不過,小組仍認為提出的評估與應變機制不足,要求再補充資料,包括設法東移橋樑,避開舊有崩塌地與順向坡範圍,或若還是要維持原規劃,那麼應該謹慎評估可能影響並提出具體對策。
由於當地位在水庫區,小組擔憂未來如何有效管制非住戶的人員進出,確保水庫水質不受影響。原民局表示,在4月中時,當地部落居民已經召開部落會議,並制訂公約,公約當中主張了部落領域的主體性,與對水土保持、生態資源保育、水資源利用維護都訂出了嚴格的規範,也打算以設置閘門與辨識系統作管制,以確保觀光客等無關人員不得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