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經濟、政治」的邪靈 | 環境資訊中心

「科技、經濟、政治」的邪靈

2007年12月01日
文:陳慈美譯

「我信科技,無限的驕傲。

征服太空、分裂原子;移山倒海、截彎取直;

基因重組、物種滅絕;無堅不摧、無遠弗屆。

農藥化肥、酸雨核廢;凌駕萬物、無所不能。

我信經濟,全能的鈔票,無限的享受。

開發、生產、進步、成長;

觀光、旅遊、健身、美容;

富裕、消費、蹧蹋、揮霍。

我信政治,無限的榮耀。

絕對的權力,完全的掌控。

誠心所願。」

        ——「現代人」信經——

                                                      陳慈美

兩個多世紀以來,工業革命伴隨著熱絡的經濟活動,不但使整個地球的環境和人類的生活方式徹底改變,也深入地搖撼著維繫文化傳承的倫理規範和價值判斷。

科技與倫理

關於「科技對人類的影響」,通常有兩種極端的看法;視科技為解放者(Liberator)或威脅(Threat)。採取第一種觀點者強調科技能夠提供:1.較高的生活水準。2.選擇的機會。3.較多的休閒。4.交通及資訊傳遞的改進。第二種觀點則指出科技對人類的傷害涵蓋:1.造成大眾化社會的單一性(Uniformity)。2.追求狹隘的所謂「效率」。3.集體控制導致個性的消失。4.發生巨大災變意外後完全無法撐控。5.造成工人與工作及其他工人之間的疏離感。這兩種觀點都有其真實性,問題在於我們要如何在利與弊之間作取捨?這會牽涉到對科技規模大小的裁定、與政治和經濟之間的互動關係的澄清、以及如何為工人提供保護等等。

進入廿世紀之後,科技對地球生態環境的傷害案例不斷地湧現,因此,在今天,當我們面科技的強勢威脅之際,任何價值系統(不論是宗教的或社會的)至少應該能夠涵蓋下列三個層面:

(一) 個人價值:1.食物與健康。2.有意義的工作。3.自我的實現。

(二) 社會價值:1.社會公義。2.參與的自由。3.經濟發展(註:不是狹隘的成長)。

(三) 環境價值:1.永續性的資源。2.環境保護。3.尊重所有生命。

經濟與倫理

經濟與人類道德∕宗教之間的衝突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我們在本文中只針對「現代經濟」來討論。現代經濟學的理論中最基本的一個前題就是假設:每個人的行動都向於能使自己獲得最大的利益。因此,經濟學家會把能夠很「機靈地追求個人的財富」視為一種理性的行為,於是,「為他人∕公眾著想」的行為就不是正常的理性行為。

在加爾文信仰傳統中鼓勵「利他的行為」,並視其為基督徒的真正美德,因此,任何由於自私的動機所從事的活動都要接受某種形式的約束(但卻無法實際阻止其進行)。現代經濟學家卻認為對於追求個人利益的任何檢視或約束,不但沒有必要,而且是有傷害的。於是,傳統的基督教思想逐漸被巿場經濟理論所取代,導致對人類心靈、社會、以及自然環境嚴重的傷害,包括:1.侵略性(aggressiveness)取代了弟兄姊妹的情誼。2.對物質的渴求被激發到永遠不知道滿足的地步。3.極端的個人主義而拒絕任何規範,並使人對社會的責任感不斷消失。4.大量消耗自然資源並大量製造各種垃圾、毒物,威脅其他生物和後代子孫的生存。尋找「替代性的經濟」成為當務之急。

選擇「生命」或「死亡」?

著名生態神學家(John B. Cobb,Jr.)在《為著共同的好處》書中發出一個嚴肅的挑戰:「在我們這一世代之前有兩條路,生命之路和死亡之路。希望人類選擇生命!」教會界∕基督徒在這挑戰之下,我們又作了怎樣的回應?

原載於<台灣教會公報>期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