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倫理」與「深層4R」 | 環境資訊中心

「土地倫理」與「深層4R」

2007年12月01日
文:陳慈美譯

對於「土地倫理」的演進最嚴重的障礙就是:

對我們整個教育制度和經濟制度

完全與土地意識背道而馳。

除非我們對於長久以來缺乏生態考量的文化

能夠作出徹底的檢討和改變,否則,「土地倫理」就不可能被社會所接受。   ——李奧波

上面這兩句引言,如果沒有註明出處,您是否覺得它好像台灣民間保育團體對政府的指控?事實上,它是美國生態保育之父李奧波(Aldo Leopold)在半世紀之前對他的國家所作的批評。

留給後代子孫的災難

李奧波目睹以「經濟」主導國家政策(包括保育政策)的美國,因濫用土地而導致各種生態災變的發生——如野生動物棲地的破壞以及三十年代因水土流失引起的「沙碗」(dust bowl)現象,因而提出「土地倫理」,提醒他的國人:「為了文化的傳承和歷史的延續,我們必須維護土地健康運作的機能,否則,國家的未來將被沖刷到水海裡!」

在任何情形之下,土地是構成國家的要素之一,如果土地遭破壞,自由選擇的機會根本不存在,只是把災難與危機留給後代。然而,在極度欠缺歷史感的台灣,有多少人會考量到後代可能遭遇的危機?

生態學者的曠野吶喊

其實,在台灣,所謂的災難與危機,早就不是「未來的、後代的」,它們已經天天在我們這個島上的每個角落腐蝕潰爛著。長年在台灣從事山林調查研究的學者不斷發出警告,但卻一直沒有受到官方或民間(包括號稱關懷本土的教會界)的重視!

台灣因過去經濟掛帥的政策,導致今天隨處可見的各種生態災變不斷蔓延,但全國上下卻仍舊「心蒙脂油、耳朵發沉」,即使像賀伯颱風所造成的巨大災變,我們仍然看不到比較徹底的反省和行動。一心追求「永續生存」的現代人,是否應該駐足深思:如果沒有「永續生存」的機會,「發展」的意義何在?「土地倫理」的建立,已經是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

深層的「4R理念」

當我們把台灣社會呈現的種種病態簡化成政治問題時,往往不但模糊了問題癥結,也延誤了對症下藥的機會。尤其像環境破壞這種不可逆的過程,絕不會因為政治上「換人做」就回復原狀。

隨著環保意識的覺醒,環保人士提出「4R因應之道」,即:拒用(Refuse)、減用(Reduce)、重覆使用(Reuse)、及回收再生(Recycle)。然而,在面對灣整體生態危機的挑戰時,基督徒還需要更深一層的「4R理念」:

1. 悔改省悟(Repentance):我們必須明白自己是污染環境與破壞生態的「共犯」,徹底檢討貪得無厭的心靈如何塑造出今天的生活習性,環境污染不只是政府與企業家的責任!

2. 心靈復甦(Rebirth):不再只是裝飾生活的外表,更要以憂傷痛悔的心,清潔我們的內在,追求更深刻的生活內涵層次,思考「簡樸、潔淨」的真締。

3. 減低消費(Reducing Consumption):「用比就扔」只暴露我們的膚淺與暴發戶式的野蠻,「新鮮享受」更證明了我們的無知與扭曲了的價值觀,我們需要重拾惜福愛物的美德,並學習按照聖經的教導過簡樸的生活。

4. 參與再造(Reconstruction):在瀕臨毀滅的居住環境裡,不再只是眼不見為淨,將垃圾由明化為暗;不再只是旁觀者,而是投入維護再造的行動中,創建本土生活的新特質。

教會界如果不能在經濟、教育、文化層面上率先悔改醒悟,我們就沒有資格參與台灣社會「環境再造」與「心靈重建」的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