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好大自然的馬偕-讀《台灣遙記》有感 | 環境資訊中心

愛好大自然的馬偕-讀《台灣遙記》有感

2007年12月01日
文:陳慈美譯

暑假中帶孩子們到多倫多等地探望親人,純粹的休假遊樂,並沒有有安排任何「正務」。然而,出乎我意料之外的,竟然在姑丈康恩和牧師家中發現到第一版的From Far Formosa(一八九五年多倫多出版,中譯本名為《台灣遙記》),翠綠色的封面上印有稻花、稻米和農人收割稻穗的圖案。由於我長久以來一直想買這本書卻不可得,因此,當我能夠在作者馬偕博士故鄉的土地上,從泛黃而略為脫落的書頁中,與他一起回到一百多年前的台灣時,內心的興奮與激動,簡直無法言喻。

從小在長老會家庭出身的我,只知道馬偕博士是首位在北台灣從事醫療、教育、傳道的宣教士,他的名言:「寧願燒盡,不願鏽壞」也一直成為我和許多教會青年的激勵和榜樣,但我從來不知道,這位偉大的宣教士也是一位大自然的愛好者。書中對台灣的地理、地質、動物、植物、蔬果等的介紹,難不能算是詳盡,但卻是我這個在台灣接受完整教育的台灣人所欠缺的知識。更可笑的是,雖說從小背了許多足以應付考試的歷史和地理,甚至這些年來因開始關心生態問題而讀了一些「認識台灣」之類的書刊,但我卻一直不知道「台灣」這個名字的來歷。書中簡明地告訴我們:因台灣是個「台地海灣」(Terraced Harbor)而得名。這使我為自己浪費那麼多春青歲月讀「死書」,而懊悔不已!

由於我既不是學生物,也不是學歷史的,讀了這本具生物學及史學價值的老書後,最感到好奇的部分不是這兩門學問的相關議題,反而是:為什麼這位加拿大籍的宣教士,在傳道之餘,對台灣的自然環境能有那麼豐富的知識?這種對大自然的認識,正是一個人要關懷生態環境的基本條件啊!假如台灣的傳道人也能效法馬偕的典範,培養出喜愛大自然的氣質及增進認識自然環境的常識,相信在教會中推動生態關懷一定容易多了!(註)

為了找到答案,在姑丈的安排聯絡下,我和二姑陳淑理女士及姑丈一起前往多倫多巿區拜訪馬偕博士的三個孫女:Anna、Isabel及Margarct。這三位帶有四分之一台灣人血統的女士非常熱心地回答我的問題。她們告訴我,由於她們的曾祖父母(馬偕的父母)是從蘇格蘭移民到加拿大的農民,因此,在祖父馬偕博士成長過程中,當然就對周遭自然環境比較敏感,而在他們所承繼的文化傳統中,也充滿了對大自然探討認知的興趣,因此,馬偕博士和他的兒子偕叡廉牧師,當他們設立教會時,常會特地經由香港向英國訂購各種植物菜蔬的種子,發放給學生們回去種在教會周圍。

根據她們的記憶,由馬偕所引進的植物包括高麗菜、菜花、水蠟樹(苦林盤)和夾竹桃(桃接竹)等等,這部分更詳細、精確的資訊,實有待我們更多加以探討調查整理,使我們所作有關馬偕史蹟及貢獻的彙集更趨完全。

此外,由於十九世紀下半期常有英國的自然學者到台灣作研究,馬偕博士經常需要協助他們,甚至和他們一起上山下海作調查,在這過程中,他又得到更新、更豐富的相關知識,因此,書中對台灣的自然環境所作的介紹,其實具有相當先進的(就當時而言)科學知識根據。

最令我興奮的是,當她們知道我希望能買到這本書而不可得之後,三個姊妹在家中的藏書裡找出第四版的原著,分別簽名題字後送給我。返台時,我把這本珍貴的書放在手提袋裡,小心翼翼地捧回來,成為我這次遠行最珍貴的意外收穫!深深地期盼,我們在效法馬偕的典範時,能夠深入文化歷史的層面,更完整的看到他的全貌。

【註】當一個人以泡高山茶為休閒活動時,他已經失去指責破壞水土保持的能力,因為每喝一元的高山茶,由於種植高山茶破壞環境而導致的損失所值的社會成本為卅七元。我們的消費型生活方式,使我們對周週的苦難麻木不仁!

原載於<台灣教會公報>2377期1997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