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的人必承受地土 | 環境資訊中心

溫柔的人必承受地土

2007年12月01日
文:陳慈美譯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馬太福音五章5節)

◆ 心靈復甦迎新年

作為一個關懷台灣生態環境的基督徒,我們越來越相信:一個社會「自然環境」的品質,反映出那個社會的「人文環境」的素質。以台灣目前惡質的人文環境要來改善自然環境的品質,簡直就是緣木求魚!

一九九六年的台灣,在一連串聳動、血腥的社會新聞和委屈而不斷受挫的外交消息中,我們活得非常不安、無奈。面對新的一年,我們沒有浪漫的期待,只希望經過如此嚴苛的打擊之後,整個社會從上到下,不分老幼貴賤,都能夠悔改醒悟,心靈復甦。於是,我們嘗試從「土地倫理」的探討與落實來參與台灣「環境再造」與「心靈重建」的行列。

◆ 「現代」的失落

「土地倫理」最核心的精神,就是去批判當今主流的世界觀,並且提出替代性的世界觀,以一種較寬廣的視野和更謙卑的態度來面對大自然中所有的成員。這種世界觀的轉變,並不是要去「創新」,而是在生態學知識的亮光下,重新去「喚醒古老的智慧」。

因為由「工商業的社會形態」與「科技文明」結合所形成的「現代化」社會,徹底的改變了整個人類社會基本的文化取向與價值系統,不但使「傳統社會的文化價值」解組崩潰,也造成「自然環境的衰敗」。「現代化」成為廿世紀最具挑戰也人迷惘的事實,在享受現代化成果的同時,我們也深刻的嚐到苦果。然而,「現代化」並不等於「西化」,不認清這點,容易將許多問題的焦點模糊掉。事實上,西方國家也同樣面對這個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挑戰。當然,東西方的現代化之間的差異很大,我們在此嘗試探討彼此共通的地方,希望能夠有他山之石的學習,進而建構適於台灣本土的「土地倫理」。

◆ 「本土化」的再思

「本土化運動」發生在兩個文化接觸之時,「主位文化」因「客位文化」的衝擊而引起的重整反應,即:感於外來文化的壓力,而產生企圖保存或恢復傳統文化的行動。然而,健康的「本土化」,不應該是狹隘的自限於維護或回復傳統,尤其不應該是壓力之下的反彈,因而「神聖化」所有的傳統,它應該是站在舊傳統上尋找創新的活力。

因此,「土地倫理」不能與傳統分割,但它應該是建立在被批判過的傳統上的連續體,同時也接受批判過的現代。

◆ 「土地倫理」的信仰基礎

福音書「登山寶訓」裡很清楚地表明人與土地應有的關係:「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生態神學家羅斯頓(Holmes Rolston Ⅲ)指出:「聖經的信仰是伴隨著『土地倫理』而生的,在聖約裡,進入應許之地的基本要件,要遵守『公義』與『慈愛』的誡命。」因此,即使沒有生態學的知識,基督徒只要按照聖經的倫理規範來生活,仍是可以擁有「土地倫理」,我們沒有理由在這領域的探討中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