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聖誕的綠意醫治大地 | 環境資訊中心

願聖誕的綠意醫治大地

2007年12月01日
文:陳慈美譯

「他們經過流淚谷,叫這谷變為泉源之地,並有秋雨之福,蓋滿了全谷。」詩篇八十四篇6節

走過九七年的驚濤巨浪,我們渴望在耶穌降生這個充滿希望的節期,上帝的恩典澆灌在台灣這一塊乾涸龜裂的土地上,使得這地「有河、有泉、有源,從山谷中流出水來。」(參看申命記八章7節)更期待所有疼惜這塊土地的人,能夠以時刻儆醒守望、殷勤的深入耕耘,來參與醫治破碎的心靈,並癒合大地的傷痕。

參與決策的自由

由經建會一手促成的德商拜公司在台中港的投資案所引發的爭議,與南工業區、十一家民間電廠、桃園深水港等大型投資計劃的爭執,反映出政府和大企業對國家未來的發展藍圖,與民眾的期待之間,其實存在著極大的差距。

事實上,任何公共政策的決定,都會涉及最終的價值判斷,因此,到最後都必須是政治問題,而不是像經建會江主委所說「公投只適合在政治議題上,不適合決定經濟議題」,台灣現在最缺乏的,可能就是公投之前的充分辯論,這正是民主素養的一個考驗。

由美國社會學家Robert Bellah等五人合著的《美好社會》(The Good Society,1991)書中提到,「真正的自由必須包含參與的權利。」(the right to participate)。他們解釋,以往人們認為只要政府不要干涉人民的日常生活就叫做自由,很顯然的,這種自由觀已經不再適用於現今的政經架構中了。因為,現代社會中,影響所有人的日常生活最主要的兩股力量,來自政治和經濟的決策,因此,真正的自由就必須包含參與影響我們生活至鉅的經濟政策和政治政策之決定。

美好社會的目標

環境倫理學家Max Oelsch laeger指出:「美國人面對環境危機時,最典型的做法就是設置專職的政府單位(如環保署)以及成立由專家學者組成的機構,由這些人來負責相關的立法及政策之制定,使得『綠領』階級人口快上升。」然而,環境問題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更加惡化,形成今天「人人談環保,個個做不好」的困境。

因為,政府官員和官僚專家必須為「成長型工業化社會」(industridal growth system)這個主流的社會價值觀服務,他們本身就是問題的一部分,怎麼可能期待他們真正解決問題?因此,除非我們目前皂生活方式能夠作出有意義的改變(如:以太陽能取代石化燃料),除非我們願意以超越物質財富的追逐,和經濟力量的累積為目標的社會理想,否則,環境問題根本不可能解決。

根據Bellah等人所定義的「美好社會」的目標,包括:安全、福利、知識、和諧、守望、公平、永續等七個價值觀。當縣市長的選舉以藍天變綠地的結果落幕之際,我們深深的期許,未來的政府能以建立「美好社會」為施政的異象遠(Vision),並以和煦、溫馨、充滿生命力的綠意來醫治這塊受傷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