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運動前神學作品中的綠意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運動前神學作品中的綠意

2007年12月01日
文:陳慈美譯

前言:

西方教會對現代環境危機所作的神學回應,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

一、1900-1962為「前環境時期」;

二、1962-1966為「環境意識誕生期」;

三、1967年和「生態危機的歷史根源」;

四、1967到今天為「教會回應創造的呼召(Creation's Call)」。

本文將「前環境時期」和「環境意識誕生期」間,一些重要的教會相關出版文字作簡略的回顧,合稱為「環境運動前神學作品中的綠意」。至於第三階段及其後引發的反省和討論的相關文字,涵蓋內容極為廣泛,需要專書處理,本書中以林益仁弟兄所寫「林懷特論戰」的探索一文作為簡介。(見下文)

一、教會在「前環境時期」的反思

這時期當中,絕大多數的教會出版品都是談論「人與上帝」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有下列很少數的作品表達出作者對「受造界」的關懷:

1.1915年Baily在 "The Holy Earth" 書中,對於愛護受造界,並以管家的身份來看顧整  個受造界,立下基本的原則。他指出:大地是屬於上帝的,我們從上帝承受大地和其中  一切的豐富,也被賦與不可逃避的責任,我們須要思考如何發展出以屬靈的標準來使用  大地的方式。儘管內容上帶有實利主義(utilitarian)的味道,但他卻很明確的鼓勵  作好維護(preservation)的工作。

2.1933年Lowdermilk指出,面對我們今天這種濫用受造界的惡果,應該再加上第十一誡,內容是要我們做個保護土地的好管家。他為美國農業部水土保持署作了一項研究,該研  究報告<土地利用七千年>(農委會編印)的結論指出:「土地不同於有經濟價值的其  他商品。在任何情形之下,土地是構成國家的要素之一,--如果土壤遭了破壞,自由  選擇的機會根本不存在,只是把災難與危機留給後代。」(參看公報2217期本欄)3.1937年(英文版1959年)Bonhoeffer描述人類對受造界的管理應該是一種充滿自由的關  係(freedom of ominion),因為我們本身完全屬於受造界,它撫育我們、餵養我們  並扶持我們。然而,由於人類的墮落,我們與受造界之間的正確關係也發生改變:我們  不知道這世界是上帝所創造的,也奪取了上帝所賦與的管理權,將它據為己有,因此,  我們不再管理大地,反而成為被世界所統治的囚犯和奴隸,大地藉著科技的能力,緊緊  的掌控轄制人類,因此,我們在地上成為異鄉人。

4.1940年Raven將自然界神聖性失落的原因,追溯到教會歷史最早的五個世紀裡面對福音  內涵的扭曲。由於攙雜了東方思想、二元論以及諾斯底派的見解,導致否認大自然的價值,因而強調世界的完全敗壞。在 "The Renunciation of Nature" 這一章裡頭,對於想要尋找真正出自聖經的自然觀的人,他提出許多極具批判性的見解。在 "The Recovery of Nature" 這一章裡,他最主要的關懷就是回復自然界在聖經神學裡應有的正確位置,並指出:教會界對自然界的否認,造成傳福音的嚴重障礙,因為一個愛好大自然的人,往往比教會人士更能體會信經的第一個條文。

5.1950年Dew指出:自然界正不斷受到來自各領域(哲學、科學、美學等)的關懷,只有教會界是例外。因此,他呼籲教會界應該奠基於聖經來發展出一套對待自然界應有的態度,以此見証這世界是全能上帝所創造的。

6.1953年E.C.Rust "Nature and Man in Biblical Thought" 一書的出版,是他處理有關「人與自然」的關係一系列重要著作的第一本,整個系列作品強調自然界的重要性。他說:在受造界的次序裡頭,人類獨特的地位乃在於上帝命令給他管理其他受造的萬物。

他為所有的動物命名,表明人類擁有認識動物的本性和管理它們的能力,因此,人類是被造成為伊甸園的看守者。

7.Joseph Sittler是發展「大自然神學」領域的先知先覺者,1954年出版的 "A Theology for Earth" 是開啟他以後廿年在這領域持續貢獻的首部作品。書中的見解非常深刻,他指出:受造界在當代神學的探討中消失了,並認為新正統主義幾乎就是否認世界。他又說:假如教會界沒有「大自然神學」,那麼,比較敏感卻末必有責任感的人士會成為自然界絕不沉默的意義(nature's unsilenceable meaningfulness)的代言人。1962年,在 "Claiming Nature for Christ" 中,他指出:基督教所傳遞的信息中最脆弱的一環,正好就是人類傷痛最劇烈的地方:--對於普通的日常生活,我們缺乏深刻有力、犀利剔透的思想,我們還沒有能夠肯定生命的自然界基督論(life-affirming christology of nature)。在1964年,他又說:人類與自然界的關係,絕對不只是中性的、理性的、支持性的或是美學上的。它是道德性的,而且絕對是這樣的。上帝給人的命令不是單單享用所賜與的萬物,而是要看顧它。1964年,他說:如果我們極不敬虔地揮霍受造之物(包括同為受造的其他生物),對一切享用沒有一絲感恩的原始喜樂,那麼,受造界的豐富本身就變成我們的「審判」。自然界萬物的乾淨與秩序,對我們丟到河川、深海、掩埋場的垃圾,正好形成強烈的控訴。

8.1954年Asselin對於人類的管理與上帝的形像之間的關聯,作了很重要的神學討論,他主要強調人類的超越性,但這地位是與上帝作為創造者和護持者的崇高地位相似,不過,人類的墮落使得原來田園式的平安(idylic Shalom)失落了。1955年Raven(見#4)很清楚的指出,教會在其神學裡頭排除了受造界,導致人文主義者將受造界佔為己有,而不是歸與上帝,並且否認受造物得以通往上帝平安的國度。

9.1956年Stacey在一篇討論基督徒的自然觀的文章中,指出:人類的救贖是萬物得到復興的途徑(參看羅馬書8:19-22)。

10.1957年Logan根據創世記1-11章來說明人類對大地的管理是一種受委託的管理,必須按上帝的旨意來負起管家的責任。

11.1950年代末期到1960年代初期,Von Rad的作品經常被「大自然神學」相關的論文寫作所引用,在 "The Problem of the Hexateuch" (1966年英文版譯自較早的德文本)中,他非常詳盡的探討「自然觀」的問題,並指出:希伯來人的世界觀與現代人非常不一樣,他的兩冊 "Old Testment Theology"(分別在1962和1965年出版)也經常被引用。

12.1960年Fagley非常詳細地探討快速膨脹的人口壓力,與基督徒必須更嚴謹地遵守為人父母的責任這二者之間的矛盾。

13.1961年Peacocke把管家的觀念延伸到包含受造界和其中的資源,他認為,只有當我們是有意識地願意遵從上帝的旨意時,我們的管理才會有成果,並且能夠以所有受造物的好處為考量。

二、「環境意識誕生期」教會的回應

1962年Rachel Carson 的 "Silent Spring" (中譯本<寂靜的春天>)出版,展開了整個西方世界環境運動的序幕,一般民眾首次認知到人類對環境所造成的衝擊和破壞的嚴重程度。但是,教會界的初步反應非常微弱,在基督教出版品中,對於環境議題的討論並沒有明顯的增加。儘管有以往探討對待自然界的管家職份方面的信息,但都只限於個別的關切,從整個教會界來看仍是相當沉默,甚至直到今天,基督徒作家當中也很少有人提到<寂靜的春天>這本書。

這時期中,從教會出版機構出版有關「創造神學」或與環境相關的議題,平均大約是每年10-15本左右,比起1950年代的每年5本以下而言,只能算是增加少許而已。其中比較重要的包括下列幾位作者的作品:

1.1962年Sauer討論到人類對大自然而言,同時是主人和僕人的身份,我們運用科技的力量來管理自然界時,最終的目的是要服事上帝,我們並不是在自然界之上的暴君。儘管我們無法除去自然界的苦難,至少我們不應該增添它的苦難,甚至要去減輕苦難,因為,整個受造界都在等待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上帝兒女自由的榮耀(羅馬書8:19-22)。

2.1962年Williams首先很詳盡地從聖經中探討關於野地(wilderness)方面的主題,然後再討論人類作為自然界管家的責任,他說:在我們這時代裡,對於森林、叢林、平原、海岸、沙漠、高山等已經愈來愈疏遠了,我們對於造物主的手曾經賦與它們豐富多樣的各種棲息在其中的生物所知甚少。如果沒有上帝所造的其他各種豐富的不同生物,人類就無法得到完全。

3.1964年Bring將上帝的形像的觀念,與人類對其他受造物的管理連接起來,他說:人類雖然具有上帝的形像,但是他並不能離開上帝而獨立,他也不可能是上帝之外的另一個神,他必須按照上帝形像的樣式成為僕人,將上帝的旨意傳給其他受造物。

4.1964年Ditmanson先透過簡單描述在科學革命之後自然界神聖性的失落,以及其後缺乏在這領域的任何重要神學探討,於是,他嘗試從教會內的神學來促使大自然得到復原。

5.1964年G.W.H.Lampe解析在WCC的Faith and Order Commission裡一篇論文:"The New Testment Doctpine of Ktisis" ,該文的主題即為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他認為人類是上帝旨意傳遞到其他生物或無生命物的中間人,並根據羅馬書8:18及之後的經文來探討人類的救贖與受造界的復原之間的關聯。

6.1964年Margaret Mead在 "Christians in a Technological Era" 中描述科技與正確的環境責任之間的衝突,並強調這本書是為那些將信仰當一回事的人寫的。她說:我們這一代對下一代的責任,就是要確認我們對於土壤、空氣或水,以及魚類、鳥類或森林等受造物,沒有造成無法挽回的破壞。我們的責任就是要使大地的所有生命能夠存活。--今天,我們不只有分別善惡的知識,我們還擁有絕對可以毀壞萬物的能力,因此,我們當務之急就是要更多的去認識自然律並建立起可以建造、保護並維持一個沒有戰爭的世界,這也是我們從對大自然和人類本身所獲得的知識能夠提供給我們的最大貢獻。

7.1964年Moule將人類看成是上帝的 "Vicepgerent"(副總經理),並很詳盡地討論人類對環境所要負的責任,他說:只有當人類能夠真正扮演他作為天父上帝的兒女的角色,受造界的混亂與破壞才會減低。

8.1964年Whitehouse在一本很重要的大自然神學的作品中說道:上帝的恩惠藉著耶穌基督在歷史上很生動的顯明出來,是透過上帝和人類之間的彼此互動的事件來表現。物質世界便是這劇本上演的舞台--人類的叛逆導致受造界產生今天的衰敗,--上帝應許藉著救恩的施行來成就人類的最終命運,這也是物質世界盼望的所在,它相當於人類身體的得救贖。

9.1964年Wood建議我們應該在耶穌身上找出對待受造界的理想態度,他說:耶穌是我們最完美的榜樣,我們從他身上可以看到創造主的啟示不斷增加,於是大自然就會不斷引起我們的讚嘆,並成為引導我們進入崇拜不可或缺的來源。這種態度與教會歷史中或今天的教會對待大自然的傲慢態度正好相反。

10.1966年Baer強調教會必須投身在土地利用的議題上,他說:今天,教會正處在一個作抉擇的時刻,假如她仍要真實地延續先知的傳統,她就必須必須以一套全新且強有力的土地利用倫理來面對社會的權力架構。

11.1966年Barbour很強烈的主張:大自然絕不只是一個獨立於上帝之外並維持機械式運轉的時鐘,上帝確實是在自然界中行動。他指出:過去幾個世紀裡,由於神學家曾經熱切地在一些後來能夠從科學上解釋的現象大作文章,因此,使得許多人為了避免重覆同樣的衝突,而把大自然劃成科學家的領域,並把信仰限制在只探討人的內在生命。可是,如果基督教澈底的內在化,大自然就再也沒有意義了,而人類出現之前整個宇宙的漫長歷史也就與上帝無關了。

12.1967年Hammerton從現代的環境問題所引發的思考來討論啟示文學裡關於受造界的醫治與合一的問題。這是前懷特(pre-White)時期探討受造界對造物主的崇拜和讚美的重要作品。他說:我們對大地的開發並不一定非採取野蠻的作風不可,通常,我們之所以會完全不顧後果的大肆蹧蹋掠奪大地,都是因為我們對利潤的過度貪求所致。

13.1965年Montefiore則以比較傾向於實利主義的觀點來看這問題,他對受造界的關懷是以對人類福利的影響為考量。

14.1965年Faith-Man-Nature Group 成立,Joranson在1977年說道:60年代中期,一些美國的基督徒和猶太教徒,開始在一起談論面對環境破壞和資源濫用,教會界顯得貧乏無能的現象,追究原因,主要是因為教會在神學上的知性不足(intellectual weakness)以及宗教倫理上的癱瘓無力(paralyzed state)。於是在1965年秋天,FMN 這個團體成立,為要以猶太-基督教信仰傳統為根基來建立具學術性和創意的環境觀。這團體曾經舉辦過幾次會議,其中幾次並出版會議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