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時代的心靈更新──百年老樹下的沉思 | 環境資訊中心

生態時代的心靈更新──百年老樹下的沉思

2007年12月01日
文:楊啟壽牧師

聽到了「百年」老樹,許多人可能會好奇,看到的人可能難以忘懷。這些老樹竟然經過數百年、千年或三千年之久,今天仍在長大,真是叫人驚奇!如果我們不是以觀光客的心態去參觀,拍拍幾張相片留念或抱抱那粗大的樹幹,調皮的可能用刀刻下自己的名字留做記念;而是以短短時間在樹下安靜沉思,我們可能聽到那老樹所唱的生命之歌,使人心靈喜悅及寧靜的旋律。

尊重生命,愛護生命

雖說是一棵老樹,你會首先感受它有一種強烈的生命力。不像我們人脆弱的生命,需要層層的保護才能存活,一棵樹從發芽以來,經歷暴風狂雨之擊打,竟能獨自存活百年、數百年或千年之久!你會不會在此強韌之生命力之前,感到驚異甚至有懍然敬畏之感?!雖然樹木之生命與人類或動物之生命有所不同,但同樣是生命,且與我們的生命是息息相關的。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不僅是人的生命,動物的生命以及自然界所有的生命,應該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記號。根植於尊重及愛護生命,人類才有可能受託成為管理者,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耶穌曾經教人多想想野地裡的小花,雖然看起來不怎麼叫人羨慕意愛,但是比起榮華富貴一時的所羅門王所穿戴的,不但不遜色反而更美。

人類的歷史發生的種種悲劇,常因為人的一己之私利任意毀滅他者之生命所引起的。人類也以同樣的心態濫開發大自然,引起今天我們所遭遇的自然界的浩劫。我們應重新認識人類的生命與其他自然界的生命是息息相關的事實。人們應該努力建立的是尊重並愛護生命的文化氣質。由此,做為台灣人應該誇耀的,並不是世界第一高的101大樓,而應該是他們的公園裡有百年、五百年或千年的老樹。

感受寧靜,追求祥和

老樹帶給我們的另一種感受是寧靜與祥和。巨大的老樹有時讓我們覺得自己的微小,有人也許會感受一種壓力或懼怕;其實,大部分的人在樹下會經驗無比的安寧。我們坐在大樹下無論多久,從不會被拒絕或被趕走,我們抱它也不會擔心被突如其來的「手」攻擊。我們會怕林中的野獸、毒蛇,甚至小小的昆蟲,但是相信沒有人會怕一棵樹木,我們感受到的是柔和、親切感、安息與祥和。樹木是和平的象徵,教導我們人類追求和平。當舊約聖經中的先知彌迦在描述將要來臨的和平時,他這樣說:

「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不再學習戰事。人人都要坐在自己的葡萄樹下和無花果樹下,無人驚嚇。」(彌迦書四章3~4節)

做為一個台灣人,我們大家也期盼總有一天,我們大家都能坐在自己的芒果樹下或龍眼樹下享受真正的太平,過著沒有恐懼的日子。舊約聖經中的平安或說和平(Peace,希伯來語的shalom)的真義就是這樣;不只是個人心靈的平安,而是全世界,包括大自然間所充滿的和平,是一種全盤的祥和。

在老樹下,我們是否能看到人類文明的危機和盲點?我們忘記「人的真生命並不在乎他擁有多少財產」(路加福音十二章15節)的真義。出於我們心中的不安或貪心,我們會不斷地追逐更大的權力和利益,不惜打倒別人來鞏固自身的安全。這種你死我活的競爭,並沒有真正的勝者,競爭常演變成鬥爭,鬥爭發展到極致甚至是戰爭,結果大家都過著永無安寧的生活。

如果我們每一個人對其他的生命多一點尊重、親切和善意,如果我們懂得知足和感恩,我們才有可能開啟通往祥和的門,營造有和平、和諧的社會。我們看一棵老樹固守一個地方,接受大地及自然界的供應,竟能存活百年、千年之久。這也讓我們想到人如果要活得有意義,活得很健康,到底需要多少東西或財物?現代人是否擁有太多不必要的東西,卻失去了簡樸生活所能帶給他的自由和樂趣?

眼光放遠,生命才能永續

百年老樹另一個啟示似乎是告訴我們:凡事要有長遠的眼光。對每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當然是現在。我們有每天應盡的責任或義務,我們不能忽略目前該做的工作,而只沉浸於思考將來的事。但是另一方面,人生需要正確的方向,人需要去做真正有意義的事。想想百年或千年以後的人們,會在意我們現在所做的事嗎?今天佔上新聞頭版的許多消息,包括權力鬥爭、不負責任的爆料、重大犯罪和娛樂消息,不必等到幾年就會被人遺忘或丟棄。一切都將過去,一切都將消失歸於虛空。人最重要的豈不是去認識什麼是虛空,什麼是永恆的價值?認識虛空其實就是脫出虛空之重要一步。舊約聖經中的傳道書清楚點出人生之虛空面。何必那麼在意暫時的榮耀、快感和權力的滋味?何必拼著命追逐虛空?

一代又一代過去,後世的埋葬前人,但那棵千年老樹還在高唱生命之歌!生命,那永續的生命不就是我們應該去追尋的嗎?那豈不是最重要、最有意義的事?那豈不是克服虛空的利器嗎?關心生態保護的人,今天很強調永續發展的概念,其根源也出於同樣的信念。我們期盼、追尋地實踐,甚至付出代價想讓生命能延續下去,並且是更為豐盛的生命。

許多人熟習那一粒麥子的比方,「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翰福音十二章24節)這就是生命的逆理,了解此逆理的關鍵就是愛。有此愛,人才會樂意付出、捨棄、犧牲,使生命更為豐盛。出於這樣的愛,人才會懂得愛人、愛生命、愛自然;有了這樣的愛為基礎,人才有可能建立有公義、和平、和諧的共同體。缺少愛為基礎,公義和平往往被惡用成為壓迫人、殘害人的工具。

欣聞台灣社會近來有更多的人士關心並推動維護生態或環境保護的理念和工作。在報章讀到有人如何保護百年老樹並成功要求政府或企業單位改變原定的計畫,這是鼓舞人心的故事。美麗島台灣曾是千年老樹生長的寶島,我們期盼也努力不讓此寶島任憑野心家或貪婪者所毀壞。重建台灣人的心靈,讓更多人覺醒,建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使命和工作。

原載於<台灣教會公報>2840期2006年7月31日-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