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消費乃是一種癌症,把我們的屬靈活力漸漸吞噬。
-傅士德-
一、現代人的靈性癌症
「從聖經的觀點看來,吃得過份,消費得過份,財富的分配極不平均,以及不顧世界的飢荒,只想維持自己的生活型態,顯然就是罪。」在歷史中的這一刻,教會豈不應該再次反省經濟和社會公義的關係?
現代經濟制度的一個主要元素,就是有意的以及有計劃的浪費,所有產品在設計的時候,就已經定下了「死亡日期」,甚至,在一樣東西還未達不能再用的階段時,便因廣告的推陳出新,使我們在「過時心理」的迷惑下,逐漸形成「用完就扔」的消費文化。毫無約束的浪費使我們的感性變得遲鈍盲目。
受亞當史密斯的影響,現代經濟的目標是持續不斷的發展市場,因此,任何能夠刺激成長的東西都受歡迎。這種觀念已把任何倫理或道德意識從經濟上除去,它使我們喪失同情心,使我們成為物質主義者,也使我們愈來愈無力問一些道德上的問題。(註)
二、實例之一:禮物的泛濫
在我們教會主日學教員會議中,為了決定買什麼東西作為小朋友的生日禮物、全勤獎、聖誕禮物、準時獎、成績優良獎--所有老師都傷透了腦筋。最後,除了提高購買禮物的金額外,負責採購的老師更是找遍所有最新產品,再用精美的包裝紙包好,然後,分送給各小朋友。
有一次,老師才送完禮物,馬上有位小朋友把剛拿到手,連拆都還沒拆的一份禮物拿到辦公室,他說:「我不要這個東西,捐給孤兒院好了。」
又有一次,有位小朋友用他存起來的幾張獎勵卡,換了一盒文具組,孩子的爸爸看到了,對他大叫:「拜託,換別樣好不好?你已經有十幾個鉛筆盒了!」
作為主日學老師兼學生家長的我,深深感到這些禮物已經缺乏正面的鼓勵作用,更別提具有任何教育意義了,尤其「我不要的,捐出去好了」的心態,根本扭曲了捐贈的意義。我很懷疑,我們的下一代是否還會相信「把最好的獻給上帝」是基督徒應有的德性?這難道不是我們主日學教育所該深刻反省的?
三、實例之二:「主的使女」吃大餐
去年暑假在東海大學舉辦的婦女宣教大會中,我參與配搭其中兩個下午的環保專題小組。晚餐需要走到靠校門的餐廳用餐,由於一路和朋友邊談邊走,到達餐廳時隊伍已經排得很長。
輪到我要盛菜時,幾乎每個盤子都是空的,廚房裏師傅繼續煮菜補充不足的供應,但仍是來不及應付。這時候,聽到有人抱怨:前面有很多人拿了七、八道菜,足夠給兩、三個人吃,當然會不夠!我也看到領菜的地方貼著一張海報:「每人可選一樣葷菜,三樣素菜」,但同時看到一位姊妹一口氣夾了三塊豬排,然後再去裝素菜,嘴裏還嘀咕:菜色這麼少!在裡面服務的人員卻在一頭叫著:豬排或魚排只能選一份!等到我可以吃飯時,很多人不但已經吃飽了,並且若無其事的把沒吃完的飯菜往桶子裡倒。
這種「不拿白不拿」的心態,常發生在一般自助餐廳,已經讓人覺得很受不了,在以「我是主的使女」為主題的宣教大會中看到這一幕,我深深體會到教會的屬靈教導與生活實踐完全脫節,正是今天教會在社會中失去應有的見証的主因!
四、打開眼睛和耳朵
「從十架神學建立生態神學」文中,作者羅斯慕森一針見血地指出:「富裕所帶來心靈的貧乏,使得我們麻木不仁,--因此,當自然界正在受苦,而且我們自己也是自然的一部份,但我們卻再也不會感覺到痛苦。--如果我們否認或逃避地球的苦難,我們的惻隱之心便已經死亡,緊跟著的就是我們自己人性的泯滅。」
但願上帝賜我們眼睛去察看這世界的苦情,給我們耳朵去聆聽其中的哀聲!
註:本段大意請參看<簡樸生活真諦>P.171-P.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