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實現 | 環境資訊中心

自我的實現

2007年12月01日
文:陳慈美譯

初為人母的喜悅

有一回打電話給一位剛當媽媽的朋友,電話那一端傳來興奮而滿足的聲音:「每天看著孩子在長大,心裡實在好高興,這種感覺真好!」當時她的孩子才兩個月大,這份初為人母的驚歎、喜悅、新鮮的感覺,每個媽都能體會。除了衷心地祝福她之外,我告訴她:「當了媽媽之後,妳會發現生命中有許多新的功課要學習,很辛苦,但很寶費。」我這位朋友不愧是主管級的人物,立刻丟給我一個問題:「妳能不能用最簡單的幾個字來描述妳學到的功課﹖」我想了一下,告訴她:「最簡單的描述就是捨己。」

刻骨銘心的往事

這時候,許多往事浮在眼前: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著想,我四個孩子都以母奶餵食,前後長達三十三個月之久。在那些日子裡,我不能離開孩子超過兩小時以上,不能穿連身的洋裝,不能偷懶有一餐飯不吃,不能赴朋友的邀約,不能痛快樂看書報--

有一次,趁孩子不吵不黏時,正想把積壓好長一段時間沒看的雜誌瀏覽一下,還沒看完一面,突然「碰」一聲,剛滿三歲的女兒從椅子上栽了下來,頭頂上一個像乒乓球大的包,當然,雜誌只有再擱回去了。

又有一次,忙到夜裡才上床,正想好好睡一覺,沒想到,嘔吐神經特別發達(俗稱「淺腹」)的老二,咳了幾聲就坐起來,把晚上吃的東西朝我身上吐。她正睡在兩張相連的床舖中間。面對殘局,我愣了好一會,不知該從何處下手。鎮靜下來之後,自己先去換衣服,再替孩子換衣服,並餵完藥,然後,連夜洗兩床被子、床單和枕頭,那個晚上的睡眠當然也泡湯了!

自我肯定或自我膨脹?

孩子越小,媽媽任何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願望,越有可能隨時「泡湯」。難怪在我們這個重視「成為自己」(be yourself)的時代裡,許多媽媽在忙碌的家務中,感傷失去自我之餘,紛紛「覺醒」去尋找「自我肯定」的出路。只可惜,在我們社會裡,不少人誤把「自我膨脹」當作「自我肯定」的同意語,結果,許多時候反而帶來「被人否定」的結局,造成無數的家庭問題和社會問題。

有些媽媽本身的心胸、眼界都很狹窄,雖然任勞任怨地為孩子付出一切,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生活領域和見識也就很有限,將來的發展必定受到限制。可是,過度強調「自我成長」的媽媽,自己很可能擁有極為寬廣的生活空間,但這個空間如果容不下孩子和家人的話,孩子進不到媽媽的寬廣空間,未受其益反受其害。這兩種極端都不好,受害的往往就是無辜的孩子。

包容性的空間

處在急遽變遷的現代社會中,任何人都必須不斷的學習與成長,才能跟上時代。一個想要藉成長來肯定自己的人(不只媽媽需要成長,爸爸也一樣有需要),如果能夠和身邊的人一起學習而成長,那麼,他/她的成長便不會變成排斥別人的「自我膨脹」,自我膨脹從來不會帶來自我的實現。媽媽的生活空間具有包容性的話,不但孩子受益,媽媽也能在這過程中實現自我,因為,從主耶穌所立下的榜樣,使我深信,人只有在捨已中才可能達到自我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