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人際關係的牢籠 | 環境資訊中心

走出人際關係的牢籠

2007年12月01日
文:陳慈美譯

孩子的困擾

有一天下午,孩子們和往常一樣在家裡玩著,突然,唸一年級的老二滿臉困惑地問我:「媽媽,我覺得爸爸和妳都很辛苦,可是,我不知道應該比較喜歡那一個﹖」我告訴她:「可以兩個都喜歡呀!」但我心裡也很納悶,她怎麼會冒出這麼奇怪的問題?聽了我的回答,女兒仍是一臉疑惑,幽幽地說:「可是你們兩個昨天晚上吵架了!」

我想到前一個晚上的光景:臨睡前,孩子們拿聯絡簿給外子簽名,唸二年級的老大因為九九乘法沒有背熟而挨爸爸罵,邊掉眼淚邊拿著乘法表在背,我一向主張比較自然的「啟發式教育」,對外子這種強迫式管教最為反感,於是展開一場熱烈的爭議,整個晚上家裡的氣氛實在很惡劣,難怪會引起孩子們的困擾!我把孩子的困擾告訴外子,並約定在以後有類似的爭議時,儘量以更合宜的方式吵架/討論,總是要避免造成孩子們不必要的困擾。

大我與小我的拉据

我在婚後辭去教職,為的是學習當一個盡職的媽媽,可說是犧牲「大我」(媽媽)完成「小我」(孩子)了!可是,當我漸漸感受到整個大環境的惡質化已經嚴重危害到孩子的身心靈健康與成長時,便開始與一些朋友一起推動環境關懷的工作。雖然我已經盡量避免影響孩子正常的作息,並盡力滿足他們的需求,但總是會有力不從心的時候,於是,難免會有犧牲「小我」(孩子)成全「大我」的情況出現!

有一天,為了趕一篇到期的稿子,除了三餐和洗澡外,儘量要孩子們自己玩,我則伏案疾書。外子下班回來,發覺小兒子情形不對,一量體溫都快四十度了,氣得他有三、四天不跟我講話。餵孩子吃完藥之後,為了趕稿,我一手抱孩子,一手繼續寫稿。

三代委屈擠擠一堂

婚後我們有三年多的時間是與公婆、小叔、弟媳和他們兩個女兒住在一起,三十坪不到的公寓,「三代委屈擠擠一堂」的經歷,實在不堪回首,至今回想起來,我知道若不是神的恩典一路扶持,我可能老早就崩潰了!

在那段最暗淡而充滿無奈的日子裡,我的生活幾乎沒有空間,然而,為了不受每天生活中無法避免的小摩擦所攪擾,我主動到橄攬書房拿了一本比較有思想性的英文書回來翻譯。在做完該做的家事之後,我把有限的精力運用在正面的事情上,全神貫注在譯文的推敲思考,安然地度過了生命中最不自由、也最沒有空間的一段日子。

雖然兩百頁不到的書,我卻花了將近兩年的零碎時間才譯完,不過,在翻譯過程中,我不斷從書中的信息得幫助和鼓舞。此外,我也帶著年幼的孩子們參與教會姊妹所組成的「媽媽小組」,從姊妹們的代禱與扶持中得到安慰和力量。

有寶貝在瓦器裡

不論是核心家庭或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媽媽的空間」都不可能是一個單獨存在的範疇,它永遠會牽涉到與家人之間的互動--包括配偶、孩子、公婆、妯娌等等。因此,彼此間的相互尊重、對不同觀點的包容、以及正面的溝通等,成了家庭中每個成員都要學習的功課。萬一達不到這些理想,我們還是要想辦法突破困境,絕對不要消極的被鎖在任何有形或無形的牢籠裡,因為我們有寶貝在瓦器裡,我們不能被困住,也不致於失望!(林後四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