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製造噪音的父母嗎? | 環境資訊中心

您是製造噪音的父母嗎?

2007年12月01日
文:陳慈美譯

善意動機與錯誤態度

很早以前看過一則笑話,印象深刻,大意如下:有個睡眼惺松的媽媽,對睜大眼睛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的孩子說:「小寶,乖,趕快睡,媽媽已經唱了那麼久的催眠曲了,為什麼你還是不睡呢﹖」孩子這時終於有機會表達他久久不能入睡的苦衷:「媽媽,您一直唱催眠曲,吵得我都睡不著呀!」

在環保意識逐漸高昇的今天,我們對各種污染已有初步的認識,尤其對製造噪音的禍首,我們會提出抗議,要求改善或取締。可是,我們有沒有想到,來自父母的善意動機加上錯誤的態度,可能就是另外一種噪音?

迷信「專家」的時代

現代人對「專家」的迷信,幾乎已經到「不可思議」的地步,結果,我們對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普通常識(common sense)也都失去信心,事事唯專家是賴。    例如:幼教專家指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接受各種刺激,腦部就會存下這些資訊,成為日後智力發展的資源。這樣的見解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甚至可說是一種普通常識,換成日常用語就變成:孩子須要豐富的生活體驗。

問題出在專家用語中的「成長過程」、「刺激」、「資訊」、「智力發展」、「資源」等,使我們覺得很有「學問」,於是,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父母親時刻想辦法「充實」他們,只要孩子們稍微空下來,他們就會很緊張的製造教育機會,不管是聽故事、聆聽音樂、看錄影帶,或參加各種知性活動,總之,一定要有「內容」,生怕孩子的時間白白浪費掉。我們以為,豐富的內容一定是動態的,有聲光影像動作等看得見的表達才叫「內容」,這是現代人的一種錯覺!

一位才藝班的負責人告訴我,有些家長讓孩子同時學好幾樣才藝,為了節省往返交通的次數,於是在同一天內上幾種課。吃飯時間乾脆就買兩個便當,媽媽(或爸爸)和孩子都一起留在班裡用餐,以節省時間體力。對學前兒童的教育如此重視,堪稱台灣在各種讓外國人嘖嘖稱奇的眾多奇蹟中,又多出一項「幼教畸蹟」了!

壓力不得舒解童年

常聽人說,現代兒童情緒不穩、脾氣暴躁。當然,幼教專家們可以針對這現象追究出許多因素,但我認為父母親製造噪音所造成的壓力,可能也是眾多原因當中相當關鍵的一個主因吧!

小時候學過一首歌,至今仍是我在忙碌的家庭生活中一股清新力量的來源,歌詞是這樣的:(舒伯特曲)

「井旁邊大門門前面,有一棵菩提樹,我曾在樹蔭底下,做過甜夢無數…」  詩人大衛那首千古不杇的詩篇中,不也有這種境界嗎﹖

「祂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祂使我的靈魂甦醒…」

現代兒童的生活中,只見車水馬龍,不見青草溪水;只見如影隨形的壓力,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沒有在樹底下編織美夢的寬廣空間,可以讓情緒得到適當的舒展,當然不可能有好脾氣了。更嚴重的是,我們自己也知道,當一個人情緒惡劣時,不但做事沒效率,可能連學習的意願都沒有,這時候,參加再多的才藝班,大概只能達到滿足父母虛榮心或填補父母欠疚感的目的了,我們能不深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