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台南官田的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今年夏天進行水雉繁殖調查,發現水雉族群數量達910隻,創歷年新高,且已是連續四年繁殖數量超過500隻。
每年5月到9月是水雉的繁殖期間,園區主任李文珍表示,每年會在7月最後一週進行全台南水雉調查,因為水雉從5月開始找尋合適的築巢地點,並占領領域,到了7月份,水雉繁殖的領域大致底定,此時較為適合進行調查。
調查團隊採用和特有生物中心生物指標研究室共同研擬的「水雉繁殖季監測流程標準」,在7月底調查出台南地區水雉參與繁殖成鳥族群數為910隻,相較於去年成長了6%。其中官田區占了78%,為水雉族群量最多之區域,下營次之,占10%。
據介紹,水雉園區內有多樣性的水生植物供水雉繁殖利用,而園區外所記錄的蛋及雛鳥皆出現在菱角田,有八成以上的水雉成鳥也是在菱角田被記錄到。顯示水雉在園區外所利用及繁殖的棲地類型,仍以菱角田為主。今年在剛翻耕後的農地亦發現不少的水雉成鳥,原因可能是有不少的生物因為翻耕而出現在土表,吸引了一些水雉覓食。
每年約有100隻的水雉在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出生長大,長到8週大後,水雉幼鳥已經具有飛行能力也能獨立生活,並在隔年加入繁殖的行列。而水雉在繁殖期間具有強烈的領域性,當園區的棲地不敷使用時,水雉便需要到園區外尋找合適的棲地生活。
今年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也和南大、嘉大、成大學生一起進行調查,調查員出動到官田區拔林里、隆田里,引起老農注意,並獲得不少水雉蹤跡的情報。顏仕儒表示:「因為在學校有修過鳥類調查的課程,剛好藉這個機會將理論與實作結合」,而調查員李鎮宇就讀大一的時候就到園區協助過7月的調查,因此,要選擇實習單位便也選擇水雉生態教育園區進行實習。
官田地區夏季有大片的菱角田,提供水雉良好的棲息環境,因此,此區可謂是水雉族群的大本營,隨著天氣越來越熱,菱角的長勢也越來越好,水雉利用菱角的葉子做為築巢的材料,路過的民眾如果遠遠佇足往菱田觀察,通常可以在其中發現水雉的身影。
李文珍指出,在官田水稻與菱角輪作的農田濕地,能夠涵養許多喜愛這類環境的生物,如水雉、彩鷸、青蛙、蛇類等等,豐富了田間生態;而菱角田生產地景在台灣深具特殊性,由台南鳥會經營的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持續和林務局、台南市政府以里山倡議的精神推動友善耕作,希望能讓「社會、生態、生產地景」有良善的流動,保存農村裡的生態與文化多樣性。
時序進入8月,菱角再過1個月就可以採收上市,園區也呼籲消費者能夠以行動支持友善環境的農產品,在購買菱角時,選購「綠色保育標章」產品,給予友善耕作的農夫最直接的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