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7更新:開發單位已做和未做的生態調查)20日下午環保署進行「興海漁港」擴建計畫環評第一次初審,此案卻挨初審小組大批,連開發計畫都還沒有確定,基地範圍都不知道,要如何審,這樣的程序應該好好檢討。環委紛紛認為此案應該早日重做,卻面臨法規上不能直接退件或認定不應開發,而只好給出再一次補考的機會。
興海漁港位於屏東縣滿州鄉,屏東縣海洋及漁業事務管理所表示,由於漁港港口朝東,北外堤防遮蔽不足、南消波堤又無法有效阻擋西南氣流與颱風,導致泊區與航道容易受到東北季風、西南氣流與颱風影響。不但在2013年天兔颱風中有八條漁船沉沒,且船席不足使用,當地居民多次要求盡快改建。
雖然在書面回應中,面對委員提問,海洋及漁業事務管理所表示,興海漁港將作為漁汛時期中繼港。屏縣府更表示,這裡未來將是黑潮發電重要的基地港。但此案遭小組砲轟在許多項目都說明不足,例如擴建後如何增加航道穩定度、增加港區航席數的必要性,而無法說明其開發效益。環委劉希平更提醒,碼頭開口呈喇叭型,並非安全的設計。劉希平指,為了漁民的方便,在漁民要求下就這麼做,就需要對安全、可能造成的港域淤積,提出因應對策才行。
王价巨注意到當地居民高達98%幾乎全面支持此案的狀況,但他亦提醒,並非擴建了以後就完全不會再有東北季風、西南氣流與颱風的衝擊。碼頭的開口設計可能衍生共振效應,且當地有海嘯的可能,但開發單位卻沒有讓民眾知道可能面臨的風險,這樣的風險溝通沒有做足,民眾並沒有完全知曉風險的存在,開發單位有必要盤點開發後可能的殘餘風險。
「還沒有調查就說影響輕微!」李克聰也指出,此案在北邊新闢泊區、廊道,將有浚填工程,也會因此挖除珊瑚礁,應該要詳細評估海域生態的影響與因應。對可能影響潮間帶、亞潮區等區域的生態,提出調查。
此案所在地目前正在進行第四次通盤檢討,且涉及了墾丁國家公園、林務局等機關,但是屏縣至今卻還沒有取得他們的同意,也還無法明確說出基地範圍,讓委員大表不滿,直問這樣的狀況要如何審查?甚至多位委員表態,此案應該收回去重做才是。
不過,環評法規中若要求「退回」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必須是開發單位沒有做好補正;若要主張「不應開發」,目前則因開發單位還需補充說明,還沒有明確理由可以這麼認定,因此讓此案還可補件再審,需要在11月底前補足調查等資料。
開發單位指出,據他們的調查,計畫基地內並無稀特有植物,但有第二級保育類,包括小燕鷗、蒼燕鷗、紅隼、魚鷹、第三級保育類紅尾伯勞。但將採分期開發的施工模式來減少對生態的影響,除非施作必要,現況的植披將優先保留,後續會再補植耐鹽、耐旱、抗風等能適應海岸環境的濱海樹種,且以原生種為限;並增加誘鳥誘蝶的植栽。未來綠地將有2642平方公尺,遠多過本來的600平方公尺防風林,將有助防風阻鹽、隔離漁港內外。
但李克聰在審查中直言,此漁港位在墾丁國家公園範圍內,但卻在尚未完整調查相關環境,如海陸域生態等,就提出影響輕微或不影響並不適當,因此要求審慎完整調查評估分析並列舉較大之環境影響。
鄭明修亦指出,此案擴建北泊區域和新建防波堤等規劃約有2公頃的自然海岸和水體生態環境會被破壞,其中潮間帶和亞潮帶生物種類組成和數量均未實際調查,建議補充調查和評估分析其影響。
開發單位則表示,海域生態調查頻度共執行四季、每季一次,共計四次。調查項目包含葉綠素a、基礎生產力、植物性浮游生物、動物性浮游生物、底質珊瑚覆蓋率、亞潮帶(硬底質)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成魚等及漁業資源等,已涵蓋潮間帶(底棲生物、固著性海洋植物)及亞潮帶生態(植物性浮游生物、動物性浮游生物、葉綠素a與基礎生產力、底質珊瑚覆蓋率、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成魚及漁業資源)。
而調查結果顯示,活珊瑚覆蓋率、珊瑚覆蓋層級、珊瑚多樣性指數、珊瑚歧異度與指標無脊椎生物豐度皆相當低,大型藻類覆蓋率與魚類物種歧異度同樣屬於偏低,而底質調查中,僅記錄到零星礁體,其餘皆為沙底環境,應為墾丁國家公園東岸藻礁環境之北界,非主要核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