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頭刀(Coryphaena hippurus)為台灣沿近海漁業資源中重要的經濟性魚種之一,近年來台灣沿近海漁業之鬼頭刀產量約佔總產量之7-10%左右,且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其中台灣東部海域之鬼頭刀產量即約佔全台灣鬼頭刀產量之70%左右,因此鬼頭刀更是台灣東部海域極為重要之主要目標魚種(圖1)。
隨著保育意識抬頭,許多歐美國家的漁產品連鎖量販或零售商,已承諾將只販售取得生態標籤的漁產品,目前國際上較為人知的生態標籤包括Friends of the Sea及MSC(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等。然而生態標籤的認證標準相當嚴格,使得許多有意參加認證者,因為條件限制或成本高等因素,未能達標。於是漁業改進計畫(Fishery Improvement Project,FIP)應運而生,讓有意願邁向永續的漁業從業者,能夠循序漸進地達到永續漁業目標。
永續漁業夥伴(Sustainable Fisheries Partnership,SFP)於2013年綜合各項資訊指出,目前太平洋鬼頭刀漁業屬於管理不善之漁業,而台灣之中西太平洋延繩釣漁業亦被列入需要執行FIP的國家之一。由於資源狀態與管理資訊的缺乏,SFP敦促太平洋鬼頭刀漁業之業者進行FIP之規劃與執行。
台灣海域捕獲之鬼頭刀,以美國為主要外銷市場,佔出口量90%以上。近年來,國際保育組織為達到在漁產品穩定供應與保護海洋資源間取得平衡之目標,向美國販賣漁產品的大型連鎖量販與零售商進行遊說,使得採購商同意採購未取得生態標籤但已取得FIP證明之漁產品。為達相同目標,台東縣新港區漁會及產業界之利益相關者自2014年開始建立台灣的鬼頭刀FIP,並在漁業署等政府單位的輔導下持續發展,至今宜蘭縣蘇澳區漁會及屏東縣東港區漁會也已加入台灣鬼頭刀FIP之行列。
FIP內容為具明確可測量指標及相關預算之漁業工作計畫,參與者需據以逐年改進。工作計畫的制定與內容必須有科學研究作為依據,因此須由科學家執行台灣鬼頭刀族群之資源研究分析,作為工作計畫之佐證。
配合鬼頭刀FIP的執行,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與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之研究團隊,在漁業署及水產試驗所的經費補助下,規劃長期的研究計畫,以供作為建立台灣海域鬼頭刀資源評估的基礎與發展,並藉由此長期研究計畫的執行成果,希望提供未來進行台灣鬼頭刀漁業資源管理的科學參考依據。
1. 基礎漁獲及體型指標
台灣東部海域的鬼頭刀產量,於2008年產量大幅減少後,變動趨勢已趨平緩,近年來產量雖然減少但產值卻呈增加趨勢,顯示鬼頭刀資源對台灣漁業的重要性。雖然鬼頭刀歷年的平均體型並無顯著變動,但近年來出現了較多小體型的漁獲。其中,台灣東部海域鬼頭刀漁獲體型呈現明顯的月別變動趨勢,且於6、7月間及11、12月間開始出現兩個小型魚的峰群(圖2),推測台灣東部海域鬼頭刀資源可能於每年的這兩個時期具有兩個加入群,尚待進一步的分析。此外,在4到6月的第一個盛漁期,漁獲體長皆明顯高於其他月份,而10到12月的第二個盛漁期,漁獲平均體長則較小(圖3)。
2. 太平洋海域鬼頭刀的族群結構
研究團隊除了在台灣各主要鬼頭刀漁獲卸魚漁港採集樣本,也透過國際學術合作取得日本、夏威夷及厄瓜多爾等海域的樣本,並利用分子遺傳學方法分析太平洋海域鬼頭刀的族群結構(圖4)。
目前分析結果指出,各採樣區域樣本序列之間呈現不同變異程度,但確切的族群結構仍需持續於不同年間與地理分布區域擴大樣本數,以提供更為有效的研究依據。美洲熱帶鮪魚委員會(Inter-American Tropical Tuna Commission,IATTC)正積極進行東太平洋鬼頭刀的資源評估與管理分析,中西太平洋與東太平洋鬼頭刀資源是否屬於同一系群,對於後續太平洋海域鬼頭刀的資源分析與漁業管理,將提供非常重要的科學依據。
3. 成長及生殖生物學
根據體長頻度分析結果,大致上可以將台灣東部海域鬼頭刀資源區分出4個年齡群,而分析結果指出於2008及2009年前後,成長趨勢存在差異性,而同時期的雌雄別成長趨勢也出現差異,主要差異在於雄魚的最大體型估計值明顯高於雌魚。在生殖生物學方面,台灣東部海域鬼頭刀終年產卵,其中3到8月間為生殖高峰期(圖5),當雌、雄魚體長分別達52.3公分及55.9公分以上時,會有50%以上的機率達到性成熟。
4. 標識放流試驗
水產試驗所與國立台灣海洋大學以及日本長崎大學與北海道大學進行學術研究合作,開始針對鬼頭刀進行國際合作型標識放流計畫(圖6)。
在台灣所標識的鬼頭刀,夏季主要向北移動,冬季時則向南移動。在鹿兒島灣標識的鬼頭刀,則沿著岸邊向南巡遊,但僅限於在海灣內活動。經標識的鬼頭刀,都具有明顯的晝夜垂直下潛行為,尤其是在黃昏期間。整體來說,鬼頭刀主要棲息於海表面以及垂直移動主要限制於混合層。
出乎意料的是,這項研究發現,鬼頭刀在夜間有更多的時間棲息於較深水域,而不是白天,這與許多大洋頂級掠食性物種及鯊魚的晝夜垂直移動模式相反。
5. 後續之資源評估與管理建議
研究團隊根據宜蘭、蘇澳與台東新港魚市場的作業與漁獲資料,進行資源豐度指標分析,除了可作為探究台灣東部海域鬼頭刀資源豐度變動趨勢的相對指標外,後續將會整合各項漁獲量與漁獲體型資料、生物參數以及相對資源豐度指標等,進行台灣東部海域鬼頭刀的完整資源評估,以進一步分析生物量與漁業利用程度等各項指標的變動趨勢,並評估漁業利用水準對資源的影響。
未來無論是在進行台灣東部海域鬼頭刀的資源動態監測或是漁業管理策略的擬定時,這些科學研究成果都會是提供政府單位與產業界相當重要的參考依據(圖7)。
※ 本文原刊載於2018年8月《漁業推廣月刊》No.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