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小魚可以吃】海上移動的星河:鬼頭刀 | 環境資訊中心

【看啥小魚可以吃】海上移動的星河:鬼頭刀

2011年12月02日
作者:林于凱;攝影:廖律清

你聽說過「鬼頭刀」嗎?這個響噹噹的名字自然帶著一股兇狠的殺氣,令人不禁聯想到「劊子手所用的刀」,但鬼頭刀其實不是一把刀,而是魚──一種長得像刀的魚。

鬼頭刀被捕獲後,原本閃爍光點的體表會瞬間變成黑藍色。鬼頭刀在生物學的分類裡屬於鱰科,分布於全球各大洋的溫暖水域,雄魚在成長過程中,前額部會逐漸隆起呈方形,其寬大的額骨成為辨別雌雄的主要依據。方形額部,鬼見愁的兇惡頭形,配合著長扁的身軀,深分叉的尾鰭,形態獨特的鬼頭刀是令人見過難忘的魚種,識別度相當高。鬼頭刀被捕獲後,除了背脊隨著魚體的漸漸僵硬會漸漸鋒利如刀刃,最引人注目的即是,那原本閃爍光點的體表瞬間變成黑藍色,彷彿隨著生命的消逝那些青黃的星點便黯淡下來,此一特徵也為鬼頭刀凶悍的性情增添些許感性的情懷。

鬼頭刀在海水表層活動時,確實相當吸引人的目光。有別於一排排陳列在漁港中的暗黑色軀體,在海面上,他的游動彷彿一條移動中藍紫色帶狀星河,上頭點綴了帶 著金屬光澤的青黃色星點,這樣的美麗,讓人無法想像,死亡瞬間會即刻褪成黯淡黑色,變化是如此驟然。鬼頭刀的游速快、爆發力強,中鉤後的鬼頭刀會死命在海 面翻滾掙扎,被拖上漁船舺板後,不立即敲昏,便可能被他的強勁尾鰭打傷。邁向生命終點前的抵抗,不只與他拼博多時的漁民,即使僅在旁觀看亦可強烈感受到那 股生命力的驚人。

捕食飛魚的海中老虎

在台灣討海人口中,鬼頭刀還有另一個稱號──飛魚虎,意即在海上捕食飛魚的老虎。泳技迅猛的鬼頭刀確實是海面殺手,飛魚季時,若看到一群飛魚慌張躍出水面,水底下必有鬼頭刀游動。除了飛魚外,丁香魚、沙丁魚、河魨亦為鬼頭刀主要餌食。由於必須追著食物而遷移,註定鬼頭刀每年定時來台灣報到的宿命。年年隨著三月份蘭嶼飛魚季的開始,東部成功漁港和蘇澳漁港的鬼頭刀船組也蓄勢待發,因為,鬼頭刀將緊跟著飛魚而來。

每年三月份飛魚祭時,鬼頭刀也會緊跟著飛魚群而來。每年三月份飛魚祭時,鬼頭刀也會緊跟著飛魚群而來。

每年3-5及9-11月,是鬼頭刀主要的漁獲季。緊跟著飛魚接近台灣(索餌洄游)的鬼頭刀,每年三至五月及九至十一月為兩個主要漁獲季節,其中三至五月抓到的鬼頭刀體型較大,九至十一月抓到的體型較小。可能的原因是,九月的鬼頭刀是剛「轉大人」的,這時候還沒成長完全,一直要到隔年三月才能成為真正的海霸王。其實,說鬼頭刀是海上的霸王,有點言過其實了,他們雖然是飛魚、丁香魚等小型魚類的殺手,但也會被旗魚、鮪魚等大型洄游魚類所獵食。所以,鬼頭刀在海洋食物鏈的傳遞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說來有趣,根據漁民的經驗,每年二至三月份同是鬼頭刀和飛魚的主要產卵季節,所以在幼年階段,他們是一起長大的。只不過鬼頭刀的體型成長迅速,大約在半年之內,就可以達到性成熟,體長60公分以上。相較之下,飛魚顯得小多了,而鬼頭刀童年時的玩伴就成為他們填飽肚子的可口佳餚。

體長判斷食用時機

台灣地區鬼頭刀體內汞含量遠低於鯊魚、鮪魚等魚類的測值,亦低於WHO的安全極限值,消費者可安心食用。根據陳郁凱(2006)等人的研究顯示,台灣東部海域捕獲的鬼頭刀大多為一至兩歲,雄魚比雌魚稍大,最長可長到140公分左右,此時也是最佳的食用時機。鬼頭刀除了供應國內市場需求外,亦冷凍加工製成魚片、魚排等外銷國外。此外,由於富含蛋白質,鬼頭刀也成為石斑等養殖肉食性魚類重要的餌料原料。根據研究指出(許,2002),台灣地區鬼頭刀體內汞含量遠低於鯊魚、鮪魚等魚類的測值,亦低於WHO的安全極限值,消費者可安心食用。

在逛新鮮超市的時候,看到了鬼頭刀的魚排。想像鬼頭刀在水面下一抹豔藍快速前進追逐飛魚的畫面,實在難以跟眼前已切好的冰冷屍塊做出連結。想想如果哪一天,飛魚或是鬼頭刀不見了,台灣夏天的海洋將失去最具生命力的動人章節,漁民臉上的專注神情也將成為落寞。海鮮愛用者的我們,可以用實際行動來保留住這一切。很簡單的判別方式:看體長來判斷食用時機。以鬼頭刀為例,超過100公分以上才是適合食用的體型。如果在漁市場中看到的都是未滿100公分的個體,代表這時鬼頭刀正在繁殖下一代,或是鬼頭刀的數量已經稀少到連小魚都要抓來吃的程度。這時,就不是食用鬼頭刀的好時機,換點其他的魚來吃,留點機會給小魚長大吧!

參考文獻

廖鴻基(2008)鬼頭刀。廖鴻基的部落格
許聖芬(2002)鬼頭刀體內汞蓄積之研究。中山大學海洋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郁凱、陳文義、江偉全、林富家、許紅虹、蘇偉成(2006)以多體長頻度法估計台灣東部海域鬼頭刀之年齡、成長及死亡率。水產研究,14(1):37-48.
吳春基、林俊辰、蘇偉成(2006)台灣東部海域鬼頭刀之食性研究。水產研究,14(1):13-27.
Wu, C. C., W. C. Su, and T. Kawasaki. 2001.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the dolphin fish Coryphaena hippurus on the east coast of Taiwan. Fish. Sci. 67: 784-793.

※ 專題介紹:海洋具有遊憩、經濟、調節氣候等重要功能,卻因氣候變遷、人為污染、過漁等因素而漸失生機,國內外專家不斷呼籲:2050年,或許我們會無魚可吃!為了讓讀者更了解如何挑選海鮮才能達到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專欄特別與黑潮文教基金會合作,每月初於週五推出【看啥小魚可以吃】專題,希望透過介紹海鮮相關的故事,提醒每個享用海鮮的消費者都有責任去認識他盤子裡的食物,並以崇敬之心感謝大海的賜予,吃出海島人該有的海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