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10月追逐著飛魚,準時來台灣報到的鬼頭刀,是東部沿近海漁業主要產物,常見於餐桌與自助餐廳。這類洄游性魚類的資源養護與管理,逐年受到國際的關注。幾年前媒體報導,鬼頭刀外銷無門,即因消費市場興起生態標籤的風潮,台灣漁業管理因錯失先機而遭到淘汰。
為此,業者痛定思痛,召集新港漁民及相關權益關係人,致力於證明來自台灣沿近海撈捕的鬼頭刀,是經過良好的漁業管理的漁獲,並藉由台日水產研究團隊合作,以標識放流研究確認台灣東部海域的鬼頭刀移動特徵和族群結構,以科學證據佐證永續利用方案。這項努力在去(2016)年獲得消費市場的認可,來自台灣沿近海的鬼頭刀,向世界證明了永續利用的決心。
預防鬼頭刀消失 消費市場要生態標籤
鬼頭刀[註1](Coryphaena hippurus)是台灣東部海域最重要的經濟性魚種之一,喜追逐飛魚為食,年產值高達數億元。牠廣泛分布於世界三大洋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昨(21日)記者會上,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所長陳君如指出,台灣鬼頭刀年獲量約一萬噸,其中就有4000噸來自台東成功鎮沿近海漁業,是新港漁民相當重要的收入。
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教授王勝平解釋,東部延繩釣漁業可說是鬼頭刀延繩釣,捕獲的魚種幾乎都是鬼頭刀,每年有兩次盛漁期,分別為4~6月及10~12月,每年3000~5000噸產量,約80~90%外銷到美國製作魚排。
然而,美國的大型連鎖商基於生態永續利用,發起承購有生態標籤[註2]的魚類,使得台灣沿近海鬼頭刀錯失先機,嚴重打擊了台灣鬼頭刀產業。
消費市場關注鬼頭刀永續利用是有道理的。根據「永續漁業夥伴」於2013年綜合各項資訊指出,目前太平洋鬼頭刀屬於管理不善的漁業,中南美洲鬼頭刀漁業生態風險評估,鬼頭刀族群永續已呈現中等程度的風險。
鬼頭刀外銷受阻,外銷業者一夕之間多了無以數計賣不出去的鬼頭刀,只能囤積在貨櫃。為了突破外銷困境、一掃鬼頭刀產業低迷的景氣,2014年底,業者召集新港漁業權益關係人,自發性啟動「漁業改進計畫」(Fishery Improvement Project,FIP)。
FIP:生態標籤之前,永續漁業替代方案
由於生態標籤標準嚴格,不見得適用於各種不同型態的捕撈漁業,導致許多有意邁向永續發展的漁業,無法順利取得生態標籤驗證。環保團體為達到在漁產品穩定供應與保護海洋資源之目標,向美國販賣漁產品的大型連鎖量販與零售商進行遊說,讓零售業同意採購在未取得生態標籤認證前,接受「漁業改進計畫」產品。
FIP是近年來為了鼓勵各種不同型態的捕撈漁業均能以永續經營的理念進行作業,國際上逐漸發展出來方案,期能透過循序漸進地漁法改善,達成永續漁業的目標。
FIP希望透過所有與漁業有關的人員,包括漁民、漁獲中盤商、包裝及處理漁獲原料的加工廠、輸銷漁獲的進出口貿易商、漁產品零售商、餐廳、食品供應商、非營利組織及漁業主管機關等,共同致力於永續漁業。台灣在中西太平洋延繩釣漁業中,屬於需執行FIP的國家。
台灣新港漁港於2015年8月第一次召集來自各方的多元權益關係人會議,開始建構新港鬼頭刀漁業管理改善計畫,逐步訂出行動方案;去(2016)年完成上路,並獲得SFP連續兩季「A」評分。
「目前鬼頭刀銷售非常順暢,在新港區已經喊價到100多元,價格回升讓漁民、外銷業者笑開懷,產業鏈也活絡起來了。」王勝平認為彌足珍貴的是,這項行動完全由民間業者自發,是由下而上的管理機制,與傳統漁業管理由上而下的決策模式大不相同。
雖然漁民認為撈越多越好,但到底撈多少量就該打住,讓年年有鬼頭刀利用維繫漁民生計,就落在科學監測。王勝平說,撈捕殆盡當然不好,科學證據的收集是為了佐證族群承載量,協助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
衛星標追隨鬼頭刀行蹤 洄游魚類監測是重點
缺乏對太平洋鬼頭刀的資源評估,導致太平洋鬼頭刀資源狀態存在著高度的不確定性。因此,進行鬼頭刀資源全球性規模分析,將有助於判斷太平洋鬼頭刀資源之變動趨勢。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為瞭解鬼頭刀族群移動特徵,自2015年起與海洋大學教授王勝平研究團隊共同執行「台灣鬼頭刀族群辨別及資源研究」,針對台灣東部鬼頭刀資源利用現況及族群動態進行解析。
2016年再與日本長崎大學及鹿兒島水族館共同合作,透過標識放流研究,在鬼頭刀配置迷你型衛星標識紀錄器,記錄溫度、深度及光照度資料(解析地理位置),釐清海洋環境變動對鬼頭刀行為特徵與季節性族群分布之影響,探討西北太平洋鬼頭刀族群結構與移動特徵。所建立的相關科學參數,有助於了解鬼頭刀族群永續利用,讓資源養護管理更上一層樓。
陳君如說,過去水試所主要以養殖漁業為主,海洋漁業比較少,近年來則利用衛星標,並與國際組織(IFC學者)與其他國家(日本)合作,了解旗魚和鬼頭刀這類洄游性魚類的生態習性。
鬼頭刀生命週期大約4年,一年內就達性成熟,可以繁殖生育,屬於生活史較短的魚種。
台灣鬼頭刀夏冬棲息水層不同
去年在台灣與日本各標識了4尾及6尾鬼頭刀,並分別於台灣東部海域及鹿兒島海域進行放流。截至目前為止,共計回收3枚標識器(A, B及C),其中2枚配置在5/19及10/17於東部海域標放的鬼頭刀身上,第三枚標示器係11/9於日本鹿兒島灣北部標放。
5月標放的鬼頭刀,棲息於56公尺以淺水層,水溫為29.7-25.0℃;10月標放者棲息於83公尺以淺水層,水溫29.1~23.2℃;11月於日本標放的鬼頭刀,則棲息於52公尺以淺水層,水溫23.7~20.5℃。
綜合水試所歷年研究結果,顯示鬼頭刀主要棲息深度與該海域混合層深度有關,海洋混合層深度,主要受日照、風及海流影響,海表受熱是主要原因;季節性族群分布容易受到海洋環境變動的影響。
台灣東部夏季的西南季風小,且海表溫度高,形成較穩定的分層;冬季東北季風強,海表面溫度也較低,比較不容易形成穩定的分層。因此,夏季時台灣東部鬼頭刀棲息於較淺水層,冬季則棲息至較深水層。
而鹿兒島灣內因海流穩定,穩定分層,鬼頭刀一直棲息於較淺水層。
未來水試所將持續與日本以及其他國家的漁業科學家進行學術交流,共同探討不同海洋環境之鬼頭刀的行為特徵與族群分佈,同時嘗試應用分子生物技術驗證西北太平洋鬼頭刀的族群結構,以此進行資源評估,作為擬定後續資源管理策略的依據。
※ 註1:鬼頭刀台灣過去稱為鱰魚,或俗稱為飛烏虎,英文名為dolphinfish,夏威夷稱mahi mahi,西班牙語稱dorado。
※ 註2:所謂生態標籤(Eco-Labeling)認證是一種以市場為基礎的永續漁業措施,由獨立的非官方驗證單位,依據可信的生態標籤組織所訂定的標準,對自願參加認證之水產品進行生產環境及方式的評鑑。
通過評鑑的水產品即可在包裝上標貼生態標籤,證明這些水產品是以永續及對環境友善的方式生產,讓消費者在購買時得以辨識該等商品的來源,以支持符合永續標準的水產品。目前國際上較為人知的海洋生態標章包括Dolphin safe, Friends of the sea及海洋管理委員會(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 MSC)等。
※ 註3:「漁業改善計畫」參與團隊:台東縣新港區漁會及新港鬼頭刀漁民、竹門國際有限公司(出口貿易商)、佳濱成功旗魚公司(採購商)、鮮品冷凍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冷凍加工廠)、台灣海洋大學王勝平教授研究團隊、中華民國對外漁業合作發展協會、台東縣政府、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農委會漁業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