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標生物也會失靈 學者:氣候變遷讓海洋污染更難監測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指標生物也會失靈 學者:氣候變遷讓海洋污染更難監測

2018年10月11日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根據8日發表的最新國際級科學報告,全世界的海洋正以每十年0.11°C的速度變暖,同時以pH值每年降低0.0024的速度變酸。海洋學者哈特(Mark Hartl​)指出,如此態勢可能讓過去用以監測污染的「指標生物」失靈。

哈特是英國赫瑞瓦特大學(Heriot-Watt University)海洋生物學系副教授,他在刊登於澳洲獨立新聞與評論網站《對話》(The Conversation)的一篇投書中發表他的看法。

綠島著名潛點大香菇,其頭上的軸孔珊瑚提供著良好的棲所供給許多魚類躲藏。照片提供: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珊瑚礁演化生態與遺傳研究室。
綠島著名潛點大香菇,其頭上的軸孔珊瑚提供著良好的棲所供給許多魚類躲藏。照片提供: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珊瑚礁演化生態與遺傳研究室。

污染物暴露的證據:指標生物

暴露在環境中的指標生物,可在污染發生初期——通常是傳統方法還無法檢測到的時候,就偵測出污染。

廣義而言,指標生物是生物體內可測量反應達到試驗門檻值,提供污染物暴露的證據。指標生物可用於確定原因,並提供必要的資料,導出政策上的決策。

指標生物存在於許多生物學領域。可以是純生物化學的,表現為對DNA的損害、參與代謝的酵素活性改變、細胞結構損傷及隨後的運作能力,或是更明顯的病理、生殖或行為障礙。然而,這需要深入了解物種和相關環境變量,包括這些變量如何影響各個生物標記。

IPCC最新報告:海洋不斷暖化、酸化

最新的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評估報告顯示,至少自1971年以來,全世界海平面以下75公尺的海洋,以每十年0.11°C的速度變暖,人類污染引起的二氧化碳攝入量已達到每年將pH值降低0.0014至0.0024,預計還會持續下去。

哈特警告,這可能會對指標生物造成三個層面的影響。首先,常用的生物指標可能不再可用,因為牠們向北遷移以尋找更低溫的水。接著,牠們可能會被來自溫暖水域的入侵物種所取代,而這些物種對污染物不一定夠敏感,因而不適合作為指標生物。

生物的遷徙模式改變之後,將導致其體內高濃度的污染物也跟著移動到以往未受污染的環境。有時候,這種污染物擴散方式,遠比藉由風力或水力擴散還要來得嚴重。

環境因素變變變  指標生物不再敏感

再者,污染物在環境中的境遇和行為,特別是它們的持久性、被生物吸收的能力以及被吸收後的行為,都受到鹽度、pH值和溫度等環境因素的影響,而這些指標都會因氣候變遷而改變。這意味著,污染物對生物的影響會改變,可能變多或變少,變化程度隨污染物和生物物種有所不同。

最後,由於溫度、鹽度和pH的變化,無法遷移的生物,生存壓力越來越大,這可能影響牠們的敏感度,使牠們不能再作為指標生物。

由人類污染造成氣候變遷的證據非常充分,很明顯地也正在影響海洋環境。因此,部分常用的指標生物和試驗門檻值可能需要重新評估並適應這種不斷變化的環境,才能繼續擔任污染預警系統的角色。

參考資料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