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別連日綿綿陰雨,迎來秋高氣爽的悠閒假日,14日台大校園蒲葵道上聚集了全台十個農夫市集,吸引專程而來的常客與路過的行人駐足,有些商品中午前就銷售一空,讓人讚嘆農夫市集魅力驚人。但實際上,近年逛農夫市集的人數已大不如前。
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與好食機等機構14日起展開一連兩日的「全國農學市集研討會」,會中針對市集面對的市場與氣候挑戰展開熱烈討論。「除了下雨外,熱的影響更明顯。去年夏天長達八個月,消費者不想出門,農夫市集大受影響。」水花園秘書長黃俊誠在當天指出最直接的因素──氣候變遷,以及通路的變化。
農夫市集十年前開始出現,至今綠色商機已成消費市場。大型超市如全聯、家樂福、好事多都賣有機蔬菜、全家超商更開創青農鮮蔬銷售。想要直接跟農夫買的,網路平台可以24小時下單。銷售管道增多了,似乎是好事,但對靠天吃飯的農夫市集來說,這次的考驗很嚴峻。
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補充,除了大型通路與電子商務的因素,行銷策略上也需要探討,農夫市集沒有擴及同溫層以外的族群是原因之一。
抓住消費者的心 尋找農夫市集新亮點
「農夫市集不可以輕易的投降」,郭華仁強調,要翻轉消費者的習慣,農夫市集擁有重要使命。他指出,所謂友善環境的農作其實分很多等級,拿到有機認證的產品只占1%。許多有機專賣店的產品都來自國外,很難照顧到本地農業環境。
但回歸到消費者,逛農夫市集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小農、為了環境正義嗎?還是為了買到新鮮產品?
知名作家番紅花以一位媽媽的身分跟日本逛市集的經驗道出一般消費者的心態。「逛完市集、買完菜真的累了,回到家還要作飯,實在很累。讓農夫市集好玩很重要。」
她建議,農夫市集也應該要有好吃的食物,讓一家人把逛農夫市集當成假日好玩的活動。台灣的農夫市集大多缺少肉類、海鮮,讓主婦還要跑第二個地方,這也會造成不便。
強調原料直接向農夫購買的手作果茶飲食獵果舖創辦人古碧玲也表示認同。她在荷蘭逛市集,採買蔬果、魚蝦貝類、加工品、漬物,熟食,讓人流連忘返。而陳列繽紛不僅襯出產品價值,更兼具美麗、親切、還有舒適、時尚,她建議台灣可以從這一點加強。
讓市集成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古碧玲提幾個做法,例如,賣茶的時候,旁邊可以有讓客人坐下來喝茶的茶席。許多人不會作菜,將農產品作成熟食,不僅逛市集時可以吃,回家也更知道怎麼料理。
迎合都市品味?堅守鄉村價值?新一代市集尋找答案
理想雖好,但由誰來做?研討會中,有一番討論。已經很辛苦的農夫要兼做熟食,或是請專業餐車來做?有人認為佈置要農夫親自作才有自然的味道,但專業的美感訓練、市集經營的人力與經費都有限,有現實面的困難,需要外界資源的協助。
來自中國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的常天樂道出一個省思。她說,讓市集有趣、好玩、多樣確實重要,北京農夫市集也正在做。但背後的文化意涵、審美是由誰定義?當大家說,農產品的擺法不美,應該要改變,這代表農夫市集被動接受都市中產階級的消費型態嗎?是不是該更叛逆一點,挑戰而非迎合,自然呈現農民文化,讓城市臣服農村價值!
古碧玲認為,市集的營造需要專家,但不是要把農夫市集打造的像百貨公司一樣,而是讓農夫與專家共同合作。
歷經百花爭鳴的時代,農夫市集在逐漸式微時刻,也不斷力求突破。例如推出綠色餐飲指南,與綠色餐廳合作;也有市集開始做產品開發、多角化經營等。
黃俊誠堅定地說,「我們不會坐以待斃,也不會只喊需要幫忙。總有大型通路商做不到,而是農夫市集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