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測颱風對離岸風電影響  高解析雙都卜勒雷達引入台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觀測颱風對離岸風電影響  高解析雙都卜勒雷達引入台

2018年10月28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

全球離岸風電龍頭,在彰化外海取得1,820 MW併網容量的沃旭能源26日在台啟動雙都卜勒雷達計畫。這套全球唯一用於離岸風場觀測的雙都卜勒雷達目前安裝在英國,預計明年初遷來台灣,裝設在新竹苗栗沿岸,對準海洋風電(Formosa 1)風場,進一步掌握颱風與熱帶環境下的風場群聚效應、提升風電預測準確度。

沃旭能源26日與台灣大學、中央大學、文化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簽署合作備忘錄,提供觀測資料作為產學研使用。由於這套系統在晴空觀測能力與解析度都高於國內雷達觀測系統,有助提升國內風場研究與氣象預報能力,對於風力發電併網的穩定性也有幫助,國內氣象與風場研究專家均表達高度期待。

【參考圖片5】雙都卜勒雷達計畫未來將可以協助氣象局改進風場、風能預報,同時協助台電和廠商開發建置風電預測和風機操作輔助系統

雙都卜勒雷達計畫未來將可以協助氣象局改進風場、風能預報,同時協助台電和廠商開發建置風電預測和風機操作輔助系統。圖片來源:沃旭能源

掌握颱風影響  沃旭引入雙都卜勒雷達

沃旭能源雙都卜勒雷達系統原本裝置於英國Westermost Rough離岸風場,是全球唯一將用於風力觀測的雙都卜勒雷達。英國成功運行二年後,沃旭決定引入台灣,以進一步了解亞太地區特殊的颱風與熱帶氣候對風場的影響。

沃旭能源亞太區資深策略專案經理浦麥可(Michael Prutsch)表示,英國的雙都卜勒雷達讓沃旭掌握風力對風機設置的影響,並提高風電預測的準確度,這項經驗與技術將運用於台灣風場。但沃旭能源並不了解颱風造成的影響,所以決定將風機移來台灣,將技術帶入台灣,這也是沃旭對台灣的承諾。

位於苗栗竹南外海的海洋風電目前已架設2架風機,明年將再增加20部風機,形成首座具規模的風場,也成為雙都卜勒雷達研究的首選。雙雷達預計明年初落腳新竹苗栗沿岸,瞄準海洋風電,計畫為期二年,包含二個完整颱風季節。

浦麥可解釋雙雷達的特點。一般做法是在單一風機上裝設測量儀器,這僅能得到單點數據。由於雙都卜勒從由二個方向對風場掃描,因此可得到整個風場200萬個數據點的風力與風向,並呈現3D立體資料。

浦麥可說明,這些資料除提升風場管理以及風電預測能力外,所得的資料對於優化「下一個」風場的規劃、風機的排列方式都很有幫助。這不只是為沃旭,對台灣整個風電產業都有幫助。

1026-1

雙都卜勒系統提供的資訊(右)與現有解決方式(左)的差異。圖表來源:沃旭能源

3

雙都卜勒系統預計架設在新竹苗栗沿岸,藉由雙系統獲得3D立體觀測資料。圖表來源:沃旭能源

雙方互惠:台併網穩定與氣象預報能力都可望提升

沃旭能源26日與台灣大學、中央大學、文化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簽署合作備忘錄,由沃旭能源亞太區總經理暨台灣董事長柏森文與台灣大學代理校長郭大維、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中國文化大學校長王淑音、工研院副院長張培仁代表簽署。

柏森文表示,沃旭有20多年離岸風電經驗,這項觀測計畫所得的資料、沃旭的專業技能將與台灣產學研分享。期待透過交流與研究,讓台灣站上亞太離岸風電產業最前鋒。 

張培仁列三項優點──了解颱風對海上風機的安全、掌握風場的尾流模擬數據、提高風場發電量預測能力。

台大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李天浩解釋,風場是由數十至數百隻風機組成,前面的風機迎面,但後面的風機就會承受尾流效應,可能讓發電量大幅降低。如何因應風力適度放置風機、或微調整葉片與方向,都須要雷達觀測資訊。

他進一步說明,由於風電的不穩定性,增升預測風力將有助於廠商預估併網電量的準確性,台電可以提前調度電力,這對電網穩定性非常重要。

氣象局氣象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員鄧仁星也指出,氣象雷達以全台氣象為對象,解析度以公里計,沃旭的雷達以風場研究為主,解析度高達百公尺,在硬體與軟體分析都有助於台灣氣象預報邁向更高解析度。

他補充,目前海上氣象資料不足,沃旭的觀測資料可驗證氣象觀測模式,提升預報能力。而氣象局掌握本地氣候的知識,能幫助沃旭了解區域氣候對風場的影響,雙方都可互惠。

李天浩補充,沃旭提供的雷達能在90%的晴空觀測,能力高於國內雷達,對台灣的科學研發、應用作業化、人才培育都有幫助。

由於沃旭能源的雷達仍在申請NCC的頻道使用執照,中央大學大氣科學學系教授廖宇慶表示,已與沃旭洽談讓中央大學的移動式雷達移到苗栗,讓先期實驗提早開始。台灣過去已經有陸域風機研究資料,未來在離岸風場研究可以更進一步。

沃旭能源表示,雙都卜勒雷達計畫是一個開放的研究計畫,這次簽署備忘錄只是開始,歡迎從事氣象研究的單位和大學系所持續加入。

1

國內三校、研究單位與沃旭能源簽下合作備忘錄。(左起)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台灣大學校長郭大維、沃旭能源亞太區總經理暨台灣董事長柏森文、中國文化大學校長王淑音及工研院張培仁副院長。攝影:陳文姿